洪亘伟,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副教授。
吴嫚菲,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内容播报
农业根植于乡村,与乡村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乡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全面发展,农业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被分化,乡村呈现“农业去中心化”现象。如何科学认知这一现象并重构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社会变革的耦合协调关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观点摘要
乡村社会由乡村人及他们的活动组成,人与人的生活是影响和衡量乡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农业去中心化”,由人和人的生活构成的乡村社会生活与农业发展间相互支撑、带动和制约的耦合互动关系悄然变革:当农业不再是乡村人从事的主要工作时,人口与农业发展耦合互动关系因非单一化而变得密切和脆弱;当农业收益不再是乡村社会生活改善的惟一和最优途径时,乡村社会生活与农业耦合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衍生性和间接性的特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构与乡村人口社会变革、乡村社会生活优化的耦合协调关系。
▲ 图1|乡村农业与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 表1|乡村农业-人口-社会生活综合评价测度体系
资料来源:相关统计年鉴。
▲ 图2|2000-2017年乡村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
▲ 图3|2000-2017年乡村农业-社会人口耦合协调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
▲ 图4|2000-2017年乡村农业-社会生活耦合协调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
3
研究表明
(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农业-社会生活耦合协调关系优于农业-社会人口(图5-图6)。苏州耦合协调关系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优势。
▲ 图5|2000-2017年乡村农业-社会人口耦合协调度增减
▲ 图6|2000-2017年乡村农业-社会生活耦合协调度增减
(2)区域协调关系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种类型。优化型协调关系中农业与人口、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协调关系持续优化。稳定型协调关系虽出现波动,但相对稳定,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自主互助协调特征。脱钩型协调关系指农业与人口、社会生活协调关系均持续下降至失调或基本协调。
(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人口系统变革主导耦合协调关系的发展趋势,而农业作为乡村之所以称之为乡村的原生要素,是耦合协调关系能否进一步优质运行的原生动力。此外,决定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基础条件、主导乡村社会变革的城镇化和引导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举措等是影响耦合协调关系的主要外部因素,各因素通过行政管控调整产生的综合集成效应影响耦合协调关系优化。
现代农业和乡村都已自觉或不自觉的进入了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重构需要区域视角,需要与区域发展相关主体和要素统筹协调。这不仅为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契机,也对区域发展研究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的要求和创新的方向。
撰稿:洪亘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