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缺少经验和方法的领域,加强对如下基础理论问题的理解,将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群综合交通系统功能的认识。

① 城市群的发展机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城市群被视为一个网络协作体,也是一个自主创新体。其中各个城市能够共同协商政策目标,共同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集群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全球经济网络的地方化过程特点。
在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认为,地方化学习对于产业集群(地方化的企业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Malmberg和Maskell认为对于区位的关注不是为了利用普遍性资源,而是寻求区域能力可观的地方化差异,以获取集体学习能力和隐性知识。
在当前社会中,企业在互动解决问题过程对规章化和隐性化知识流动的需求日益重要,其中隐形化知识移动性低,必须通过“握手式”交流(而不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的“交谈式”交流)才能实现,但对于支持竞争力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Maskell,Malmberg,1999)。Park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传递隐性知识上更加需要空间邻近性。
在现实社会已经可以识别三种主要的于此相关的模式:
第一是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中心,
第二是在大都会区浮现出来区域创新系统;
第三,通过商业网络和创新网络,城市-区域之间的知识流动更为频繁(Park,2003)。
所以,城市群共享的宝贵资源之一是易于获取隐性知识的发展环境,这种环境正是通过便捷交通系统实现高频度交流所提供的。由此造成城市群内部交通对于时效性和可达性的要求,远高于传统铁路运输。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流需求,与城市内部日常生活的通勤交通不同,其频度低于通勤这类日常活动造成其时效性允许低于城市内部交通。

② 从“中心地”到“网络模式”的转变
在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中,中心地理论曾经被广泛应用分析城市体系相互联系以及依赖性,对推动相关研究从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1990年代以来,学者提出了网络模式来补充中心地理论。Batten认为网络模式具有的节点性、规模中立性、水平联系可达性、双向流动性等特点,更加符合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趋势。
因此在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关系既出现了等级逻辑与网络逻辑并存的情况。
网络逻辑的表现之一,是分布式功能结构,而不是层次性等级结构。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南京机场在中国邮政物流网络中就扮演着中枢节点角色。事实上由于空域资源等多方面原因,核心城市机场在达到一定集聚程度之后,会出现功能外溢的阶段。
网络逻辑表现之二,是在城市圈内部产生通过高铁(城际铁)与城市轨道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在这个可以不依赖小汽车进行便捷交流的新空间中,需要与外界进行密切联系的城市要素重新进行空间集结,在不同城市之间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新载体。
网络逻辑的表现之三,是城市空间体系结构受交通网络影响而产生新的演变。部分外围新城在网络模式中寻找到新定位,改变了简单对中心城区的从属地位,变成了重要的网络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