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并且还将随着未来城市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前一时期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表明,尽管这些设施建设可以解决一些交通问题并促进城市发展,但片面的发展理念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与绿色发展相违背的消极后果。城市交通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交通建设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绿色人文的未来城市需要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观,以此审视在城市交通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偏差,并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转变。这将是未来包括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内的城市交通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城市首先是服务于人的工作生活场所。因城市发展需要而生的城市交通建设,终归也是要服务于人。前一时期由于小汽车交通发展迅猛,对城市道路停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产生巨大压力。规划建设急于应对这一紧迫问题,导致在规划设计中机动车取代了人成为考虑问题的焦点,不仅小汽车交通成为交通建设最主要的部分,甚至城市空间的功能布局也都是围绕车而不是人在进行安排。我们的城市逐渐从一个为人服务的城市变成为车服务的城市。这一错误导向在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多数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都是为小汽车交通而建的。
随着后小汽车时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前阶段交通建设中“车本位”的错误导向,而城市交通出行对小汽车依赖的降低,也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回归“以人为本”创造了条件。交通建设要从“车的城市”回归“人的城市”已是普遍共识。2014年伦敦市发布的《基础设施重建远期规划》,就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交通方式。
对城市交通中人的真实需求一直存在误解,速度就是其中之一。提高交通速度一直以来被当作是城市交通想当然的建设目标。因为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所以对同样出行距离,快速交通可以节约出行时间成本;花费同样的出行时间,使用快速交通可以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这个简单化的认识实际上忽视了城市交通和城市外公路交通之间的根本差别。
城市作为优化社会交互(Social Interactions)的人居形态,人和生产生活要素的空间集聚是其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确保了人们在尽可能少的交通出行条件下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交互。城市功能的组织运行固然离不开城市交通,但交通是派生的需求,人们的交通出行总是以实现某项社会交互( 如上班、购物、上学和就医等) 为目的的。因此,完成某项社会交互的综合效率要比交通本身的快慢更重要。换句话说,人们对交通出行更加看重的是综合的“方便”程度。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完成某项活动,有时候快的交通方式( 如小汽车) 还不如传统相对慢的交通方式( 如自行车) 来得方便。因为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从根本上影响了方便程度,而快速交通因为技术要求的局限,或需要绕行更远的距离,或为了停下来而消耗大量时间(如寻找车位)。城市环境里,人们对交通方便的实际需求要大于对交通速度的需求。可达性是综合衡量这种方便程度的一个指标。国际知名的交通专家R. Cevero 就反复强调:城市交通不仅要关注机动性提升,还需要关注基于高品质场所的可达性改善。
交通出行固然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2~3小时,大部分时间人们都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或低速活动的状态。从时间分配不难看出,人们对空间品质的需求大于对交通品质的需求。或者说,为了交通品质提升而破坏空间品质实非明智之举。为了获得一个安全、舒适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人们往往愿意牺牲一些交通体验。例如,在居住区里,人们对安全、安静的需求就远高于交通通行速度需求。欧美城市的居住街区已经大面积普及了交通安宁化措施,人们驾车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时都会自觉地遵守严苛的限速规定和绕行指示。
城市交通方式和空间品质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慢行交通虽然在交通速度上比不上机动交通,但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却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欧洲城市在重建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时,并不强调其运行速度而是突出其舒适度,并且结合线路周边的城市空间更新一起建设,项目负责人常由建筑规划师而不是交通工程师担任。另外,一种交通方式对空间品质的影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快速交通的小汽车通常会对城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但小汽车的速度其实是可控可变的。在城市某些街区,如果有效限制小汽车的通行速度,就可以大幅度提升道路安全,并明显降低小汽车交通对空间品质的消极影响。
现代交通出现以前的城市可称为“步行城市”。人们只有非机动化的交通工具,各类交通方式的交通速度都比较低。受交通速度的制约,大部分城市的空间规模都不大,主要依靠空间集聚来优化社会交互。从今天的角度看,人性化尺度的步行城市是绿色低碳的,但城市能提供的发展机会不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满足人的需求。
工业化让城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也让传统的步行城市陷入了空间拥堵的境地。小汽车的出现让进步主义建筑规划师看到了空间疏解的方法,如柯布西耶宣称:“拥有速度的城市将获得成功”。其所倡导的现代规划原理包含了两条彻底改变传统城市面貌的原则:一是借助小汽车交通等的快速联系实现城市的功能分区布局;二是为了确保交通联系的高速度,城市道路等交通设施应从城市空间中分离出来单独用于交通功能。这些规划思想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欧美城市的规划实践,促进了为适应小汽车交通的城市空间改造,催生了按“车本位”规划设计的“汽车城市”。小汽车交通的高速度帮助人们克服了空间距离,实现了非集聚状态下的社会交互,但城市的组织运行也因此产生了对小汽车的依赖。
由于小汽车交通在社会、经济、环境上带来的不良后果,已被证实是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的错误导向。那么,为了高质量发展,是否只能回到低机动性、小规模的“步行城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汽车城市”在当前社会经济层面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明显是“步行城市”无法承载的。
“步行城市”和“汽车城市”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城市交通受某种交通速度主导,城市空间则是基于这一速度进行组织和设计。“步行城市”是基于人的尺度和非机动交通速度,“汽车城市”则是参照车的尺度和速度。它们都是单一速度和单一尺度的“单数城市”,其中时间和空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然而,当代网络社会的时空关系却要复杂得多。城市居民经常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圈层中进行角色切换,社会生活的空间范围也有多重变化。在城市中,人们既希望享受方便、舒适的空间近邻性,如基于非机动交通构建的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日常性生活空间,又希望依靠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交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未来城市的绿色交通不仅要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还应当满足人们对城市交通多样化、可选择的需求。城市交通要满足居民在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中活动的需求,提供不同空间尺度对应的多种不同交通方式选择。相比于“单数城市”,多速度和多尺度的城市可称为“复数城市”。在“复数城市”里,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等比关系,对应相同的一段交通时间,交通速度的差异可以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变的空间活动范围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