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中部丘陵、东北部冲积平原。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自然地理格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海之间镶嵌平原。在浙江省的八大水系中,温州拥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除瓯江外均由温州境内发源。以山为源、以水为脉、以海为归途,形成温州层次丰富、脉络清晰、通达全域的径流结构。这种同气连枝的自然网络串联了全域生态要素和生态节点,形成了完整连续的生命共同体。

图8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海之间镶嵌平原的自然地理格局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温州市海洋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和岛屿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海域总面积8552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559.09公里,海岛714.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35个,无居民海岛679.5个,横仔屿为温州与台州共有),岛陆总面积175.33平方公里。海域潮间带生态资源丰富,包括乐清湾湿地、沿浦湾湿地等重要滨海湿地,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沿浦湾“四湾”滩涂资源尤其适合发展特色滩涂养殖渔业。
温州自然保护地数量多、种类全、基础好,但存在边界交叠、范围不清晰等问题。温州自然保护地在浙江省范围内的面积最大、类型最多,一共有57个省级以上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具体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0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4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其他重要湿地。但是,各类保护地目前仍分别由各市县的自然资源局、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海洋公园建设促进中心、林场、旅游经济发展中心等部门管理,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仍存在边界交叠、范围不清晰等问题,保护地体系有待建立,对未来的高水平治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图9 温州市域自然保护地现状
资料来源:项目组根据《温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与自资局资料绘制
以流域为基础,确立“山-江-海”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基底
从整体性生态保护与治理考量,基于水文地理学和流域分析,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瓯江、楠溪江、鳌江和飞云江四个主体山水生态区。采用“生态树(Eco-tree)”状流域序列的规划理念,以及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基本结构模式,以水为脉,以流域为单元,连接全域“山地-平原-海洋”三大自然地理空间,串联山水林田湖草海岛生态全要素,强化突出温州的山水本底优势,构建健康的生态总体格局。

图10温州市径流结构特征(左)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11 流域划分模式图(右)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

图12 基于流域系统的温州市四大生态片区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项目组审阅、整合多部门资料,以地形分析为基础,重点保护四大山水生态区的上游源头区域、下游海陆交汇区域,以及主干河流廊道,形成“4+N+17”的重要生态空间总体结构,分别对应“生态屏障+斑块+廊道”。(1)保护重要水系上游的连片生态空间,划形成四大生态保护屏障,包括楠溪江上游生态屏障、瓯江上游泽雅生态屏障、飞云江上游生态屏障、鳌江南部矾山生态屏障。(2)保护重要的生态斑块,规划保护N个生态斑块,包括湿地类(如三垟湿地等)、山体林地类(如大罗山等)、岛屿类(如七都岛等)。(3)保护重要的水系生态廊道,规划梳理17条生态廊道,其中3条为主要生态廊道,包括瓯江生态廊道、飞云江生态廊道、鳌江生态廊道,另外14条为次要水系生态廊道。

图13 温州市域“4+N+17”的重要生态空间总体结构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识别重要生态斑块,明确生态保护控制区,作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
依据浙江省级要求,明确市域生态空间规划用途分区,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控制区、一般生态保护区。

图14 温州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二上成果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落实浙江省“三屏一带”的生态红线总体结构,发挥浙西南山地生态屏障作用。将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控制区一并作为市域重要生态空间进行研究,市域重要生态空间除去生态保护红线区,则作为生态保护控制区进行管控,作为市域生态保护的中间层次,以此更好的发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市域层面生态空间的统筹,保障市域生态空间保护的结构完整性。
市域重要生态空间依据省市两级双评价,重点梳理生态极敏感区、敏感区空间信息,分析高程、坡度等地形信息,梳理林业、海洋、水利、等部门信息,并承接梳理三级自然保护地体系数据。将以上重要生态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最终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控制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一级用途分区。
表1 温州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区表


图15 坡度大于25度区域分布(左)
图16国省级生态公益林分布图(右)

图17 Ⅰ、Ⅱ级保护林地分布图(左)
图18 一、二级水源保护地分布图(右)

图19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图20 陆域生态空间规划用途分区图
资料来源:图15由项目组根据地形数据绘制,图16由项目组根据市自然资源局提供资料绘制,图17由项目组根据乐清市、永嘉县、瓯海区、瑞安市、文成县的林地保护规划绘制,鹿城区、洞头区、龙湾区、龙港市、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的林地保护规划数据暂缺,图18由项目组根据温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绘制,图19由项目组根据市自然资源局提供资料绘制,图20由项目组绘制。
清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涵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全域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国家公园充分体现生态区域协作的理念,与丽水、宁德等城市合作共建,整体保护武夷山-雁荡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归并原有温州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岩岭国家级森林公园,统一形成乌岩岭国家公园。规划建议梳理现状省级以上的8个自然保护区、20个森林公园、14个风景名胜区、15个湿地公园共57个,整合形成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图21 温州市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借鉴日本爱知县的生态资源利用模式,生态资源与农业特色统筹,实践两山理论的温州样本
温州与爱知县-名古屋在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属性特征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都是背山面海,山水田林湖海资源要素齐备。爱知县2008年农业产出额为3,210亿日元,高居日本全国第六位。建议温州借鉴日本爱知县生态资源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特色农林水产业。
表2 爱知县多元化特色农林水产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爱知县政府农林水产部农林政策课官网数据整理

图22 爱知县内各地区的农林水产业
资料来源:爱知县政府农林水产部农林政策课官网
温州将借鉴日本爱知县的生态资源利用模式,生态资源与农业特色统筹,实践两山理论的温州样本。温州各市县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包括乐清铁皮石斛,永嘉特色中药材,平阳南麂大黄鱼、油茶,洞头大黄鱼,文成高山蔬菜,泰顺茶叶,苍南蜜橘等。目前已获得初步成效,如乐清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被浙江省推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嘉书院成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乐清大荆下山头村和泰顺云岚牧场列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培育对象,文成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化”战略,构筑独具竞争力的绿色经济板块。规划将因地制宜,在山区县推广GEP核算,积极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图23 温州特色农产品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24温州自然风景秀美,人文特色浓郁
资料来源:https://baidu.com
结合温州山水格局特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活质量优势,重点建设四大森林网络:(1)山地森林,重点打造大罗山、白云山、大乌山、五垄山、永宁山、胜美山7大山体郊野公园,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水网森林,重点打造一个湿地公园三垟湿地,以及温瑞塘河、永宁塘河为骨干河道的网络化水绿廊道;(3)海上森林,重点打造一区三岛海上花园,包括大门岛(小荆山)、洞头岛(燕子山、大龙岭)、大瞿岛;(4)交通廊道森林,重点沿高、快速和铁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减少噪音及尾气污染,并通过绿化的配植提升行车视觉效果。同时增加口袋公园的数量,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最便利的活动场地需求。
在海陆统筹方面,温州洞头的蓝色海湾整治是全国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洞头是全国唯一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奖励支持的区(县)。2018年,温州市先后选择洞头西山头沙滩整治与修复、苍南县炎亭金沙滩修复、平阳县海西镇生态廊道、龙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修复、瑞安市铜盘岛大沙岙沙滩修复、乐清南塘镇海岸线整治与修复等六大工程作为海洋生态建设示范项目。规划未来将大力开展海岸线整治与修复、沙滩优化整治、滩涂湿地功能修复、海洋公园和保护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生态岛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打造海洋生态建设典范。
健全上下传导机制,指导市县生态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类专项规划
全数落实浙江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量、海岛自然岸线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深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划示标准和要求。并对下位规划进行传导,传导对象包括乐清、瑞安、龙港、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8个市县,将市域重要生态斑块、重要生态廊道作为重要结构性要素进行传导。指导专项规划,制定生态类专项规划编制清单,例如温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温州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温州市流域空间综合规划等生态类专项规划。
本研究内容为温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非最终结果。
郁海文、王颖、开欣、张金波、叶建静、贺卫东、潘宁宁、虞舟鲁 林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