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更新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谓“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还是要直面。比如上海衡复风貌区,近年来在风貌道路整治上做了很多工作,表面上看很漂亮,实际上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触及。80%的公租房,其中有60%是不成套的。使用年限非常久的居住建筑如何更新,现在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对于这么大量的零星改造,政策的制定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另外也需要直面城市旧区中逐渐累积起来的问题,比如大城市老龄化问题,虽然做了很多睦邻社区、养老规划等尝试,但制度设计是扁平化的推进,并没有针对这类问题在某些区域做针对性的设计。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城市更新,都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在做,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自发性的更新活动。那么在城市更新越来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可能就更加需要鼓励、扶持这一小部分自发性的行为,让这部分的比重慢慢多起来,从“被动”更新变“主动”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职业规划师需要怎样的转变?
一是价值取向。保持城市的活力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常常会对一些平常的活力视而不见,过于关注独特的活力,或者说是被创造出来的活力,这其实也是一种规划的教条。每个社区都有它的气质,而我们常常发现经过更新的社区,原先的气质不见了,取而代之更多的趋同性。我想存量时代的规划工作更加需要同理心,能够体会到那些根植于土壤的、内在的活力,重新省视城市和街道的复杂性,这就使得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无比重要,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理解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行为,哪些看似重要其实是可以被忽略的。
二是多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并不新鲜,但是当城市更新成为常态,当我们在直面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时,会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储备不够用了,政策制定、城市管理、社会心理、数据应用,这些都大大超出了规划师原先的学术和实践范围。关联性思维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在研究城市这个复杂的有机体时,专业的藩篱需要被打破,跳出技术困境需要大家的协作。这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一种挑战,习惯性的规划思维已经难以应对一个社区中的复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