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到当今阶段,逐渐从增量式发展走向存量式发展,我称之为有机更新式发展。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城市活力不断被激发的过程就是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城市更新本来就是城市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就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而言,增量型发展阶段是短期的、非常态化的,而存量型发展阶段是长得多的、常态化的。因此,城市改造更新必须尽快进入“正常”轨道,即城市的有机更新轨道。
1、从增量到存量:发展的常态状态
过去增量式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城市病”。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即是要以更为常态化的存量模式取代非常态化的增量模式。发展模式的转型首先体现在守住基本底线,即土地资源底线、生态宜居底线、历史人文底线、社会的公平正义底线、公共安全底线。这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基础。
2、常态下的发展模式: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的对象包括城市里面所有的建成环境,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多元性和过程性。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要注重空间上的连接和时间上的渐进,其特征表现为层次、类型、过程三个维度上。层次维度上,城市有机更新包括辐射性节点和频发性节点两个不同层次。前者对城市整体而言多具有辐射性、结构性,更多地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预见。后者则多具有自发性、频发性,更多地需要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类型维度上,则可分为“旧而新生,新旧共生,新而再生”3种类型;过程维度上,城市有机更新需从制度设计、规划实施到管理运维的全过程的路径才能有效实现。
3、有机更新下的路径思考
城市有机更新包括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全过程。在政策制定方面,应建立制度性更新推动力、保护已有社会经济结构、重视更新过程中的公平正义。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关注城市敏感区、注重对已有空间的活化、传媒介入下的全过程公众参与。在实施管理方面,应注重规划实施的持续性、注重对日常运维的保障、开放的更新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
有机更新常态化、持续性注重日常运维、关注城市正义,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作为专业工作者,有2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信息平台,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数据,二是尽可能在专业界里面达成专业共识,形成更加专业的工作规则。城市更新不应该总是大规模、手术式的大拆大建,也不应该总是一成不变、死气沉沉、一切按照事先规划的效果图式的景象。城市的生命力既表现在战略性的空间布局与建设引领、城市能级的持续提升,也体现在那些微观层面上的积极应对和活力激发,有时更体现在那些非预见性的、自发的更新过程之中。
惟有尊重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亦即城市有机更新的规律,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愈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