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俭老师有本书叫做《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现在的城市更新是存量更新,就是在已有的城市上建造城市而不是拆光了在白地上建造城市。
近年来,尤其是北京新总规批复以来,北京的城市更新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北京是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要坚持“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实现在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复杂而艰巨,如空间杂糅、产权交错、管理交叠、价值分异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念从注重外在形象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更新方法从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向与社会精细化治理相结合转变,规划工具向多元化转变,更新的重点内容也逐渐由表及里,从街巷的整治向深入到街区内部的更新转变。
(1)空间杂糅。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中国传统营城理念形成了北京老城的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的基本格局和胡同-四合院的空间肌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苏联城市规划模式对北京城市规划及建设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功能区的进一步调整划分,城市建设的强度持续增加,城市空间的类型更加多元化,北京老城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演变为功能复合、空间杂糅的街区。碎片化的历史建筑散落于各类地块之间,传统四合院的居住地快、工业化时期的工业企业、政府办公地块与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开发催生的各类商业区和商品住宅区地块拼贴形成“马赛克”状。北京老城区的现状也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生长状态,复杂而充满活力,这也是北京老城不同于西方大都市衰败的中心区的重要特征,但也极大增加了城市更新的难度。
(2)产权交错。空间的杂糅也带来了产权的复杂性。北京老城里的产权错综复杂,由央属单位、市属单位、区属单位产权,直管公房和私人产权等,甚至一个四合院里的建筑都有可能会有多种产权。在城市更新中必须妥善协调解决产权的交错问题,也必须在此过程中保护好不同产权人的利益。这在政策、法律、机制上都需要创新。我们的城市更新团队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我们在西城正在做的共生院落、精准植入的项目。
(3)管理交叠。同大多数国内外城市一样,北京更新建设的挑战不仅在规划设计,还来自于项目管理、审批、实施、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政府管理的条块分割和分工模糊往往导致城市更新从设计阶段就比较混乱,牵头的单位就经常由不同部门负责,有时规划部门负责、有时市政部门负责、有时交通部门负责、有时又由街道办事处来负责,造成了更新建设从设计开始就存在良莠不齐、偏重表面、细部缺失、风格杂乱等问题。
(4)价值分异。我们当前对于城市更新的价值观还是不统一。虽然大家都希望城市更新能为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工业时代讲究效率的思想价值观仍在深深影响着规划师和管理者。比如拿城市街道更新来说吧,街道更新改造的价值到底是为了更高的机动车通行效率还是为了更安全舒适的城市活动场是主要的争议所在。道路工程师关注如何使机动车的通行更顺畅,建设更多更宽的马路来缓解交通拥堵。政府官员关注街道的视觉形象,每次大的城市事件前都热衷于街道界面的整饰一新。而居民更需要安全舒适的街道和更多的休息活动的设施,每一位城市居民在每一天的某些时刻都可能会是街道的一名步行者。而这个时候价值观的碰撞就显示出来。
我大概梳理了这些问题和困难,当然还有产业提升以及更好的职住平衡等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有些是共性的。这需要我们去创新,尤其是在法律、政策和机制方面的创新。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北京采取了更加精细化的更新方法,从上一阶段的街巷整治深入到现阶段的街区内部的更新,由表及里,在体制机制上探索了街区精细划分、责任规划师制度、街道吹哨部门报道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也不断涌现出像“史家胡同社区微更新”、“白塔寺再生计划”等许多优秀的实践探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