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合上海城市更新的情况,从空间、策略与机制三个方面,谈谈城市有机更新的困惑和思考。
一是有机更新的空间。城市空间是规划师主要的研究和工作的对象。上海老城区的建筑单体、街区布局及整体格局历经了多轮演变,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特色空间,城区由不同时期的城市建筑,街区拼贴而成。我们研究了黄浦区,如外滩地区历经了多轮的城市再开发,每一轮的开发都是是拆除重建式的,每一次的拆除重建都实现了容积率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大幅度变化。我们发现存留下来的里弄街区,演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度增加,强度增加,密度增加的特点,形成了各种规模、不同类型、多样布局的街区形态。我认为,空间的城区、街区和建筑三个层面,有机更新标准应该存在差异。城区层面的有机更新应该是渐变不是突变,街区层面有机更新应该延续原有街区多样化的特征,建筑层面的有机更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和多样化的建筑类型。
二是有机更新的策略。上海高度重视历史保护及城市更新,已经形成了“城镇村、点线面”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提出从 “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的有机更新理念。里弄街区及建筑多样的布局方式、建筑外观形态、复合的功能、屋顶景观等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更新过程,这些特征应该被延续。历史城区局促的空间里,如何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空间是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做了研究,基于里弄价值高低,可以采用结合建设、移位复建等方法。在有机更新当中,能不能用新建筑替代历史建筑,将会是被一直争论的话题。保护与发展是城市更新策略的两个维度,它需要有完善配套的政策机制,政府是制定政策的关键角色。
三是有机更新的机制。先说说更新模式,有政府主导,有企业主导,也有多方协商,每种类型有自己的优缺点,我认为不存在完美的更新路径,必须因地制宜。选择更新路径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支撑城市更新的决策。再说说权利,它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复杂,“公平”非常重要,即如何公平处置现有的权益,以及如何公平分配增加的利益。针对现在的公房的更新改造,延续承租权,回收承租权,或者回租都是不同的路径。根据老公房里原租户跟转租户差异化需求,应该分类施策。建议要形成跟用途相匹配的权属结构,可以增加中间层次的管理主体,以提升后续管理效率。更新可以去除空间指向性,可以尝试通过产权入股的方式解决后续利益分配。还需要谈谈城市治理。治理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多方共赢,更新过程中各方投入之后都应该有合理的收益。原租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转租户有持续的利益收入,政府获得一系列产业提升、商业发展,吸引人才,城区空间改善等等,企业能够从中获利,这是城市更新的理想状态。
最后,我还想探讨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一是原真性,它的概念从原来是人的素养慢慢演变到物的真实品质,最后慢慢变成描述某种经历的品质,更新当中哪个阶段的历史文化值得保护值得探讨。二是绅士化,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带来了城市中心的绅士化,它是把双刃剑,社会弱势群体是这个过程的利益受损方,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减少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