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先进案例发现,综保区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模式和手段,是国际贸易运行的重要平台。我国的综保区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拓展功能及创新监管,培育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综合竞争优势,如支持区内转口贸易及相关辅助性行业发展、推动运输业务自主发展及减免手续、促进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以迪拜港为例,港内除中转贸易、加工制造业务外,与本国相关的中介服务如银行、法务等均可进入经营,共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综合服务平台,这使得迪拜港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与全球航运的枢纽。综保区应对标迪拜港,充分发挥贸易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自贸区的发展。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现,综保区是新时代自贸区“放管服”改革的关键,是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自贸区的“放管服”除落实与城市一般区域类似的改革措施外,还具有一线国境放开、二线海关管住及自贸服务便利化等“特别”内涵,而综保区则在自贸区探索“二线管住”的改革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但还需在监管模式、政策制度和产业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如可学习中国台湾地区通过采用电子监管方式及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来进行管理,减少由物理围网及卡口的监管方式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可借鉴德国经验,制定一套严密、完备的国家与地方法规协同的法律体系,明确综保区及自贸区( 港) 的自由地位。
梳理先进实践经验发现,综保区是城市空间创新发展示范的高地,是产城融合建设实施的关键抓手。内部产业链的外延和外部配套功能的集群是综保区与城市融合发展主要路径,而配套功能区则是综保区与外部功能衔接的空间载体。国际上成熟的自贸区( 港) 大多与城市区域融为一体,而不像早期的海监区一样相对孤立。综保区与城市的空间功能融合,将有效增强城市空间的联系度,进而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政策契合是保障综保区创新发展的根基。首先应积极落实国家对促进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次应顺应自贸区“放管服”改革的趋势及要求;最后还需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与上位政策相衔接的地方政策。最终,通过建立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产业等相契合的政策体系,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改善营商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激发市场贸易活力。
产业耦合是增强综保区创新动力的关键。一方面,通过紧密联系城市重要的区域,如依托自贸区整合端口资源,联动空港、海港与陆港等形成辐射效应,继续保持综保区与城市基本经济的联动,加强区域经济规模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与城市非基本经济建立联系,通过联结上下游产业与经济腹地内相关产业园区紧密协作,共同形成稳定的区域经济产业体系。
功能综合是确保综保区稳定运行的核心。在自贸区发展背景下,综保区的产业功能向双层驱动、内外综合转型已成必然。在围网内部开展口岸物流、国际物流、保税加工及保税业务,并适当放宽围网内准入门槛,鼓励产业多元发展,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围网外部则主要发展口岸服务、平台服务和配套服务等配套功能。同时,要对接城市其他产业功能区,发展如研发设计、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等,形成综合性的产业功能体系。
空间融合是实现综保区作用效能的抓手。在综保区“三位一体”互促共进的运行机制中,空间是政策及产业生效的落脚点。综保区及自贸区产业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城市功能的成功植入,“产业动力的持续增长、城市系统的后续支持、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才是其有机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加强综保区与外围周边区域的空间联系,形成有机融合的共同体(图8)。在外围合理谋划布局配套区、衍生区和拓展区等,激发综保区主体功能的溢出效应,形成集聚多元具有活力的空间模式。这种内外良性互动的融合过程必将带动城市空间创新发展与有机更新。
规划以“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模式启示”“对准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对照襄阳自贸区发展诉求”作为襄阳综保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在政策试点、规模预测、范围界定、空间模式及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规划创新探索。
规划将襄阳综保区定位为襄阳自贸区先试先行的两大核心之一,提出将其建设成为襄阳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培育外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外向型经济体提质升级引领区,重点探索海关监管及空间功能模式创新。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试点政策。例如,提出近期物流围网向远期电子围网的空间监管方式,探索内陆自贸区“互联网+ 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结合襄阳东风汽车产业优势,允许综保区内的企业开展符合要求的汽车全球维修及保税检测等业务;制定促进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配套服务业发展,以及综保区内企业自主备案、核报及补缴税款等相关政策。
襄阳综保区的规模预测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及口岸物流等主体功能区的用地规模预测,主要采用案例类比法与面积比例法确定。经分析得到全国综保区平均规模约为3.60km2,对沿海自贸区与海监区面积比例进行计算发现,自贸区与海监区面积比例平均约为6∶1。结合实际可以推测襄阳综保区的合理规模为2.0~3.5km2。二是对与主体功能相衔接的配套区的规模预测,主要采用功能类比法。通过研究可知,上海外高桥、天津自贸港等较为成熟的保税区的主体功能区与产业配套区用地面积比例为1∶0.5~1∶2。考虑到未来襄阳自贸区的功能需求,规划提出在综保区周边预留2.0~ 4.5km2的产业配套区,并按照“功能综合”的思路对各片区规模及项目设置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规划采用情景演绎方法对襄阳综保区及周边区域规划范围进行界定,以现状的襄阳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础,按照路径依赖、整合优化和跨越发展等思路分别提出三种情景路线方案。通过比较分析后,基于“产业耦合、空间融合”的理念,最终选择“周边拓展、优化整合”的方案作为最终方案并进行深化布局。一方面,以现状襄阳保税物流中心为启动区向南发展,可将现状部分工业整合纳入综保区,并带动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综保区的主导功能,逐步更新综保区配套服务区的产业功能,优化综保区外部协调区的空间布局,确保综保区及周边空间的高度融合,从而建成襄阳市及襄阳自贸区“产城融合”典范(图9)。
将综保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应注重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规划结合襄阳市综合交通及产业实际,通过构建交通联系轴与服务联系轴,联动襄阳机场航空港、襄北铁路港及襄阳316 国道公路港等交通要素;通过空间衔接及业态对接,整合襄阳铁路物流基地、金鹰重工现有产业空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及供应链的对接,完善外部协调区产业配套。最终,规划形成“区港联动、内外协同”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图10)。
规划采用刚性控制与弹性有机结合的方式,对襄阳综保区进行布局,主要体现在用地空间与道路交通两方面。
在用地空间方面,规划首先明确了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及保税加工等综保区核心功能的用地性质及开发指标控制要求;其次在围网内部规划了科技研发、检测认证等功能,对其用地空间采用弹性控制的方式;最后还预留了一处战略留白用地,以应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围网外部产业配套区如襄阳铁路物流基地等同样以明确性质及指标的刚性管控为主;而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如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华中信息港等生活及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则采用弹性管控。同样,为适应未来变化,在襄阳综保区外部协调区也规划预留了一处“白地”(图11)。
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划充分对接襄阳综保区与城市及自贸区的路网,提出以高架的形式跨越现状焦柳铁路与汉十高速公路,一方面满足海关特殊监管的独立空间需求;另一方面还为远期规划电子围网,减少城市过境交通对综保区产生的干扰,进一步凸显规划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