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中低山地带。县域总体地貌西北高、东南低,以沮河为界,分为沮西山地、沮中平畈和沮东丘陵三种类型。县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远安县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城,生态条件优良。全县辖6 镇一乡,土地总面积为1740km2。2015年底,全县总人口达19.45万,城镇化率为47.04%;中心城区人口为6.89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75km2,人均建设用地为127.06km2。在湖北省县域经济评价中,远安县经济总量指数在所有县( 包含县级市) 中排名第34位,年度综合指数排名第15位。
2016年《关于开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革创新试点的通知》印发,确定在湖北省天门、老河口、武穴及远安四地联合开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远安县是四个试点县市中唯一的县城,是社会经济发展诉求较大、生态本底优良的地区;是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是唯一位于山地生态保育功能区划的县市,试点意义重大。
当前,远安县各部门编制了较多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产业规划等,以宏观层面为主,但规划之间的目标指标差异、用地指标差异和空间布局差异非常明显。远安县现有各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是“脱节”的,在客观上给实现规划衔接与协调带来了一定障碍。同时,现有各空间规划的数据格式、分类标准等都是不一致的,导致不同规划之间难以直接协调。通过多规冲突检测系统的差异性检测,发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类型的冲突图斑共有14125个,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非建设用地冲突的图斑个数为2741个,图斑面积为970.91hm2,占总用地面积的0.56%;土地用途类型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存在差异的图斑共有26091个,涉及面积达7073.84 hm2,其中城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与土地用途区冲突的图斑个数为2976个,图斑面积为1 000.07hm2,占总用地面积的0.63% ( 图1,图2)。
远安县试点缘起于“多规合一”,伴随着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和规划体系的变革,其重点逐渐从“多规合一”转向空间规划。在规划理念、编制及实施等领域,远安县试点的工作内容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规划时限的确定方面,由原来注重多规之间的协调,转变为落实国家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二是在规划目标的确定方面,由原来多规和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转变为适应新规划期限,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对目标的重新研判。
三是在规划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方面,由通过冲突识别及其协调关系来确定,转变为依据空间规划的统一标准展开研究。
四是在规划平台和规划机制的建设方面,由原来的部门合力构建新平台或组建新“委员会”“领导小组”等,转变为通过部门机构改革以及全规划信息平台共建。
五是在空间规划方面,从多规结构整合,转变为顺应发展新形势,重新研究提出空间发展整体性综合性新蓝图。
此次规划首先要统一空间管控规划的期限。国家试点中提出,以2020年作为规划的中期年限,并探索将2025年或2030年作为规划中长期目标年限的合理性;湖北省试点文件中也提出,要形成一张图,作为长期遵循的空间开发调控蓝图;四川省等地的试点城市将“多规合一”规划年限定为20年。考虑到“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年限分别为2030年和2020年,为更好地做好规划的对接和融合,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各地实践经验,此次远安县空间规划确定规划期限至2030年;将2020年作为近中期,进行发展引导及控制。远安县先后编制了20多项规划,此次“多规合一”工作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5—2020)》《远安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远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远安县全域旅游规划》为基础(图3)。
规划根据从“脱节”到“衔接”的思路,综合多个规划的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各类规划管控的核心指标,进行对应接口指标体系的设计,并考虑生态县的特点,创建具有远安县特色、适应山区生态县实际的“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目标体系。在指标结构上,偏重资源环境,突出生态环境安全,强调指标属性分类、事权分解和行政管理多维协同,形成系统相对完整,但不追求面面俱到的目标指标体系,使目标指标与各部门规划有对应的控制接口,且接口相对固定,接口对应的指标数据随其主管部门的调整而联动调整。同时,为确保规划调整与信息平台的数据能够及时对接,为二期建设预留接口,便于系统的扩展,并实现在空间信息平台上的目标动态对接与统筹、数据实时更新与应变、管理响应与协同,规划形成了接口式、模块化、动态型和协调化的目标指标体系(表1,图4)。
3.创建多规衔接技术标准体系和空间规划需求评价标准体系
作为湖北省“多规合一”及信息平台建设的试点,远安县积极探索县级行政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多规统一技术标准体系,为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奠定了技术基础。首先,从标准体系入手,统一数据格式到ArcGIS平台,统一坐标系统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一各类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统一多规衔接技术标准,统一多规差异协调原则等,从源头解决规划冲突问题。其次,在相关典型案例较为缺乏、国家尚未建立相关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建立适应县级空间规划需求的评价体系,通过空间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建设用地规模容量评估等评价,得到县域空间格局,探索建立了涉及空间规划编制、数据及应用的3 类7 个标准和规范文档,为后续信息平台数据的更新维护等奠定了基础( 图5)。
(1) 规划平台合一:多规平台与规管平台同步开发。
规划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以规划编制成果、规划实施管理成果和基础地理数据等为核心,构建“多规合一”基础支撑平台,为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管理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辅助决策支持。通过建设历史、现状及未来(临时) 的多规综合成果数据库,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构建规划协同编制“一张图”框架体系,实现多部门规划成果资源的合一;建设多规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多规编制成果在空间上的一致性问题,为多规综合成果库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使“一张图”成果库成为规划协同的有利依据,更好地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服务。通过多规平台与规管平台的同步开发,探索通道集成、平台共享和审批并联,打通项目审批“高速公路”;采取平台网络化、管控节点化、服务一体化,全面优化空间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流程,有效实现“简政放权、提效强能”,打通多规系统与规划局业务系统链,实现“一个账号、一个界面、一个平台”,形成适应县级行政管理特点的信息平台,实现“群众办事一站行,联合审批一条链”,为县级层面空间规划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图6)。
(2) 规划机制合一:部门协同工作,多规联动调整,空间管制协同。
规划采取“规划编制+ 信息平台”同步进行、联动调试和协同优化的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多规矛盾,并协调处理矛盾,调整优化成果,建立多部门规划联合审批工作模式;建立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成立“多规合一”信息中心,完善“一张图”和“一个平台”的运行机制,全面优化空间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流程,有效实现了“简政放权、提效强能”。远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同时进行,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为基础,进行了三轮对接协调,通过规划、国土两个部门的联动,真正落实了“两图合一”。同时,同步开展多部门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的管控分区、控制线体系的法定化,将“一张图”成果真正落到空间(图7)。
(3) 规划蓝图合一:建立规则、动态更新和差异整合。
结合远安县发展需求,规划制定空间用途差异性协调处理原则,开发多规内容冲突探查与联动更新技术,将相关数据导入系统,批量、快速、高效及自动地找到多种规划之间既有的冲突和矛盾,然后再进行人工校核,对特殊矛盾进行协调。同时,基于“一张图”的多规数据联动机制,在发改、国土和规划等部门一旦发生或产生规划成果时,能够及时提醒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审查,实现良好的联动,使各部门的最新规划成果在批准前符合“多规合一”的一致性要求,确保多规内容的可持续。根据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差异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及各乡镇周边地区,即城乡结合部。这主要是由规划年限不同、“两规”缺乏对照等问题所引起的。基于远安县空间差异图斑的协调原则和方法,首先要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关于建设用地的差异图斑进行协调和消除(表2,表3,图8)。
(1)优化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确定了远安县“一主两副、两带三区”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主”指远安县中心城区,为县域城镇发展的核心区;“两副”指县域重点镇——洋坪镇和荷花镇,为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两带”指沿保宜高速公路和沮河沿线的南北向城乡发展带,以及沿分松线、荷当线和宜远线形成的东西向城乡发展带,从而共同构建“十”字形结构;“三区”包括由中心城区、花林寺镇、旧县镇及洋坪镇形成的中部城镇密集区,由荷花镇域范围内所有镇村组成的西部城乡发展区,以及由茅坪场镇、河口乡范围内所有镇村构成的东部城乡发展区。
规划构建远安县“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一般村”五个等级。其中,中心城区指鸣凤中心城区;重点镇指洋坪镇、荷花镇;特色镇指茅坪场镇、花林寺镇、旧县镇和河口乡;中心村指规划确定的35 个中心村;一般村指除中心村以外的其他行政村( 表4)。
(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远安县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和水源地保护等因子。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要求,结合远安县的实际情况,规划将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红线底线区,将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红线发展区。远安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共计1 281.4km2,占县域总面积的73.7%。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区面积为892.4km2,占比为51.3%;生态保护红线发展区面积为389.0km2,占比为22.4%;基本农田保护区( 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区) 总面积为167.83km2,占比为9.65% ( 图9)。
(3) 明确城镇开发边界。
规划开展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采用生态优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通过初始开发边界划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终极建设用地规模分析,进一步校核、调整开发边界,最终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远安县县域总面积约为1 739.7km2,开发边界总面积为49.9 km2,占比为2.9%(图10)。
(4) 规划综合空间蓝图。
远安县全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其中,城镇空间包括已形成的城镇建成区、规划建设区及城镇开发边界范围,总面积为49.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生态空间包括规划中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发展的生态功能区,总面积为1109.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3.8%;农业空间指除城镇空间及生态空间之外的国土空间,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总面积为580.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3.3%。
现阶段,发改、住建、国土、环保及林业等部门规划各有一套空间管控分区体系,难以起到实质性的管控作用。因此,规划兼顾保护与发展,基于底线思维,深入分析多规的空间管制区划体系特性,研究它们的相容性,创新性地提出了覆盖县域的“六分区”空间区划管控体系。其中,规划城镇开发建设区、永久基本农田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区对应于“三条红线”;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农业缓冲区和生态红线发展区为弹性空间,严格划定“三区三线”,建立起多部门认同、面向多层次的合一“边界”控制线体系。在空间规划信息平台上,各类管制分区各就各位,具有明确的边界控制线,能与各部门的管控空间相对应,这进一步保证了平台的衔接和统一。规划结合划定的远安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将建设用地和控制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形成了远安县发展引导和管控的“一张图”(图11,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