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西北大学的恋爱人群进行空间抽样,选取100对校园情侣作为调查样本,采用24小时活动日志的方法记录他们选择的空间和交往的行为。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对其选择、行为与空间之间的显著关联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较为完善的空间网络规划方案。
在SPSS中建立包含样本数据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导入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恋爱人群选择、行为和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综合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及因子分析,模拟其多因多果的关联显著性及多因子的逻辑关系( 图5)。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恋爱行为;②恋爱行为倾向对恋爱人群地点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③空间与行为具有交互作用。
研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显著性分析,在SPSS 数据库中通过最优解计算出各类空间合理的位置布局与组合方式,从恋爱行为的视角,生成校园空间网络的改造建议。
(1) 扩充空间容量。扩充空间容量不仅可以满足恋爱人群及其他人群的行为需求,还能缓解不同人群之间因活动空间重叠而造成的冲突。
(2) 平衡分布强度。恋爱人群因为空间环境的不同会产生行为差异。合理规划空间的分布与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情侣的行为,避免因公共场所出现不适当行为而对公众造成困扰。
(3) 增加空间弹性。空间的使用弹性影响着空间的功能和活动的类型,增加空间的使用弹性可以使有限的空间承担更多类型的情感互动与交往活动,从而提升空间环境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内在品质。
(4) 串联单体空间。串联单体空间有利于提高校园整体的空间利用率。将孤立的空间纳入人群活动的日常轨迹,既提高了校园活力,也能够对恋爱行为产生正面影响,降低孤立空间的不安全性,并在视线视景及功能上联系各个单体空间,促进校园社会空间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图6)。
采用空间实验的方法,从人群使用冲突、行为接受程度和空间选择倾向三个方面对日常活动高频区中的典型空间进行分析与改进优化。通过改变空间条件,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通过定点观察,发现玉兰苑餐厅(三楼) 内不同主体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空间分区。私密性较高的区域中以情侣居多,开放度较强的区域以公众居多。改造方案通过调整座具的摆放形式,改变玉兰苑餐厅( 三楼) 内空间布局形态,降低人群使用冲突,突出不同空间的私密性差异,更好地满足学生情侣的使用需要(图7)。
调查表明,东山坡是校园内恋爱活动多发的区域,而恋爱活动对公众行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个等级,即正常<视线回避<加速通过<路线绕行,且恋爱行为对公众的影响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本次实验通过临时改变东山坡内部分休憩设施的位置,影响恋爱人群的停留或休憩,得出不同距离的恋爱行为对其他人群的影响差异程度,再根据实验结果调整休憩设施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使两类人群的行为实现自然分流(图8)。
通过上述调查与研究可知,恋爱人群对校园空间的满意程度较低,很多时候校园空间无法充分满足恋爱活动需求。实验分析对比3个趣味性较强的个体空间中不同人群的参与数和行为活动,探讨恋爱人群的空间偏好:恋爱人群普遍偏好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其交往尺度也随私密性的变化而递进。以此为思路,实验提出“交往盒子”的空间形态概念,交往盒子内部还可增加商品自助售卖、智能宣传墙、无线网络和手机充电等功能,通过设置多种类型的交往盒子,在满足校园空间活力的同时提供兼具恋爱交往功能的半私密性公共空间(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