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区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该区域先后经历了贫困的道北棚户区—更新改造的旧城区—创新发展的城市新区3个发展阶段。本文讨论的“大明宫遗址区”既包括大明宫遗址保护范围,又包括了与大明宫遗址相关的历史环境风貌地区及大明宫遗址辐射范围:南起环城北路、华清路,北至环园中路,西起星火路、未央路、太华路,北至东二环及其延伸线,总面积为19.16 km2(图1)。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谷歌历史影像数据,共收集2007年、2013年和2019年3个时期的历史影像数据。同时,收集西安市不同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大明宫地区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2007—2020)》等相关资料,并通过现场勘查进行精度检验,辅助影像的空间释译。
本文采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大明宫遗址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大明宫地区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遗址区范围,根据范围边界对各年度历史影像图进行裁剪。其次,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分类体系,按照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及非建设用地8个一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对解译结果进行转移矩阵分析,进而得出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图2)。
(1) 遗址区形成阶段。
民国时期,由于陇海铁路的建设,大明宫遗址区聚集了大量的铁路工人,形成道北棚户区。2005年7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标志着大明宫遗址正式进入保护实施阶段。2007年,大明宫遗址周边开始进行拆迁改造工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 遗址公园建设阶段。
2008年开始实施的《大明宫地区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2007—2020)》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利用为目标,着力于改善大明宫遗址区的生活与生态环境。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对于遗址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贫穷落后的道北棚户区也由此成为城市发展新区。
(3) 适应性开发阶段。
2014 年,《大明宫地区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2007—2020)》从遗址保护区、商业区、居住区和配套设施等角度对遗址区进行新的功能定位,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使遗址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统一(图3,图4)。
城市空间结构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各个空间互相作用和联系所形成的空间组合,其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内外部各种力量耦合的结果。本文通过GIS 空间转移矩阵分析,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解析空间结构的演变(图5)。
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可知,2007~2013年遗址区内有大量的村庄建设用地变成了道路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商业用地,说明这一时期的“城中村”改造力度巨大:首先表现在遗址核心区的大片绿地建成,为居民提供了生态游憩空间;其次,将遗址核心区周边的工业产房全部迁并到遗址区东边的集中安置区;最后,将居住用地整合布置在遗址区的东西两侧。2013~2019年遗址区内的村庄用地进一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新建城市住房用地,并配套建设了绿地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新增了较多的商业用地(表1)。
总体而言,20 世纪以来,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生产空间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逐渐向交通干线两侧集中;生活空间逐渐规整,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大型居住组团;生态空间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核心,在各区域内零散分布;交通结构逐渐完善,但东西向交通仍缺乏。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交通结构是紧密联系的,以生态空间为核心,以交通结构为纽带,串联生活空间并带动生产空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促进遗址区空间结构的优化。
回顾大明宫遗址区的发展,从贫穷落后的道北棚户区成长为城市新区,城市空间形态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6)。
(1) 散点状分布形态。长久以来,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形态较为散乱,各类用地散布于遗址区内。随着陇海铁路的建设,大明宫遗址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企业与职工住所一同建设,总体呈现散点状的空间形态。
(2) 带状集聚延伸形态。2007年开始的大明宫遗址区保护与改造工作,对其空间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有的“城中村”逐渐被拆迁、搬离,各类零散用地得到了整合,城市空间也开始以太华路、未央路与二环北路为主要发展轴呈带状式发展。
(3) 组团分散扩展形态。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触媒效应不断扩散,大明宫遗址区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人口规模不断增大,逐渐形成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核心,以太华路、北二环、东二环、未央路等为主要发展轴,商业区和社区组团分散扩展的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