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两个规划是村庄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村庄规划遵循了上层次村庄布点规划对大埔围村的定位,主要从战略的角度将大埔围村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以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导,引进先进制造业,推进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则从美丽乡村的系统内涵出发,将大埔围村定位为“整洁之乡、生态之乡、和谐之乡、繁荣之乡”。可见,与许多美丽乡村建设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这一物质层次不同,大埔围村的规划建设思路遵循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原则,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谋划乡村建设。对照国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整洁、生态指向“生态宜居”,和谐指向“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繁荣指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在这个规划定位下,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分为4个子系统推进,包括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政治文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通过功能分区( 图1)、政策激励和制度创新,促进每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优化,实现乡村系统的功能提升。大埔围村系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如图2所示。
大埔围村从自身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在有限的财政支持条件下,将生态环境子系统建设聚焦于居住环境、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3个部分。采用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如下3 种。
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如农业部门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负责农村危旧房改造,交通部门负责农村道路建设,水务部门负责农村污水处理、供水设施等,文体部门负责体育设施和公园建设等。如何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埔围村以村庄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需求、定位和方向,制定了面向实施的有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和资金来源的工程项目库,并通过民主议事机制将项目库稳定下来,实现对各方向资金的统筹使用,推动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表1)。
2.盘活破旧和空置房屋土地,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不足问题
建设用地限制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普遍性问题。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之前,增城区已制定了《增城区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了全区 2020年规划期末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各镇街的分配量(表2)。在自上而下的用地指标控制下,大埔围村几乎没有可增加的建设用地用于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村委采取了盘活空置房屋存量用地的策略。针对村内一方面存在破旧或空置房屋的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建设受用地限制无法开展的矛盾,村委制定了《拆除破旧房屋工作方案》和《泥砖房、破旧房拆除复绿补偿办法》,提出拆除不符合规定的破旧泥砖房、空置的柴房猪舍,并给予适当的成本价补偿,拆除房屋后的土地用于建设绿地、公园和广场。对于破旧泥砖房,按160元/平方米补偿,对于已塌的砖房、危破房,按80元/平方米补偿;对于自拆迁公告之日起30 日内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并自行拆除的,一次性给予500 元奖励。同时,街道驻村部门和村委出具证明承认村民对拆除地块的所有权,保证村民日后有建房需求可重新取得该地块使用权。由此顺利推进了破旧和空置房屋土地的功能置换,实现土地效益的提升。大埔围村拆除了166 间破旧房屋,腾出用地面积约5000m2,种植了大批大叶油草、桂花、紫薇、大红花和黄金竹等植物,极大提升了村庄生态环境。
为了改变村内破败的建筑景观形象,村委提出以村民自主参与和经济节约为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以简易改造为主、以普通改造为辅、少数重点改造,邀请专业建筑设计单位制定了两套房屋外立面整饰方案;制定了《房屋外立面整饰奖励办法》,采取政府奖励、村民自主施工的方式,由村民自主选择分别以瓷砖镶嵌或喷涂方式进行外立面整治。对选择瓷砖装饰或喷涂装饰的村民,分别按80元/平方米和3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奖励;同时,对于自实施之日起50日内完成外立面装饰并通过验收的,一次性奖励800元/ 户。这一举措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全村房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了外立面整饰40487m2,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
大埔围村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村民认可的基础上,谋划村庄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村域禀赋资源,根据“以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导,推进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定位,主要从现代农业、旅游业和自主创业3 个方面推动经济子系统建设。乡村经济系统的发展为村委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资金基础。
对农村而言,引进产业项目的关键仍然是用地问题。现代化经营需要规模化的土地,而农村土地一般分散在个体农户手中。为解决这个矛盾,村委与村民协商沟通,将村民的零散农地统一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给企业经营。例如,大埔围村引进并成功运营的花海休闲观光项目所用的土地正是整合了4个合作社、50多户村民的零散农地而成的。这种“化零为整”的模式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增值,增加村民收入和解决部分就业。同样以土地整合的方式,大埔围村引进了全区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养猪公司—广州德盛现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改变过去“散小乱”、污染严重和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同样的土地整合模式,目前正在引进“增城蜜菊”种植加工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推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
以花海休闲观光为主导旅游产品,进一步挖掘村庄历史上作为抗战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闲置的小学教学楼改造为抗战历史纪念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大力整合鱼塘、水库、水田、园地等自然和生态资源,计划建设科普湿地公园、垂钓场、烧烤场和绿道等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图3)。
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如何吸引青年到农村创业是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激励村民自主创业和青年返乡创业,大埔围村制定了《大埔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奖励办法》。由政府为优秀创业青年提供贴息贷款,有效解决青年创业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对租用大埔围村村民、合作社或村委会房屋,尝试进行创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奖励。除了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支持,大埔围村还携手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和广东省环保技工学校等增城属地的众多高校,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吸引了广州微旅、π 艺术空间、幸福花圃、点指色彩工作室、心艺教育、艺耒工艺坊、长记文化工作室和华艺园客家风味馆等十余个创业项目进驻,拓宽了村民就业空间,丰富了村庄经济形态。
有效的基层民主和制度规章是美丽乡村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政治文明建设是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与许多美丽乡村建设只注重环境整治与基础配套设施等“硬件”不同,大埔围村高度重视基层自治、日常管理等“软件”提升,强化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大埔围村创新性地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专门设置了村级民主议事厅,既解决了建设项目因村民权益问题难以实施的问题,又使村民能够真正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会议由村民代表、村委会和其他列席人员参加,以民主商议、一事一议、事事商量及件件表决的方式讨论和表决村中事务,包括村庄规划、建设项目、土地征用、公益事业、村级救济、福利方案以及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等事务,使村中大小事务得到公平、公开、公正表决。民主议事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村委定期在民主议事厅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针对村庄规划设计、房屋外立面整饰、破旧房屋拆除复绿、卫生巡查保洁、实施禽畜圈养、农用地整合等各项乡村建设和发展事宜进行公开讨论、征求意见和民主决策,由村民讨论后进行表决,保障村民对自己家园发展的发言权,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和权益主体,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致夭折或变质。
为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埔围村制定了《大埔围村村规民约》,并经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表决通过,成为有社会约束力的村庄治理制度。村规民约对村庄规划的实施、农民建房、村庄保洁、禽畜圈养、文明风尚和对违反乡规民约的行为如何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约定,维护和巩固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村规民约制度实施后,村民们相互监督和约束,乱倒垃圾、随意堆放柴草、违规建房和散养家禽等不良行为逐渐消失,营造了具有良好村风民风的社会环境。
大埔围村的社会文化子系统建设主要聚焦于村落文化保护、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三方面,以期保留乡情、培育文明乡风和培养村民健康生活。
大埔围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中,坚持“留住乡愁乡情”的理念,挖掘以自然村落为载体的村落文化,通过规划设计把现代的宜居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乡村,使村庄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美丽。在改造村容村貌的工作中,大埔围村并没有因住房建筑质量、外立面风格和建筑物高度等存在差异而采取均一化、同质化的处理方式,而是尊重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等历史文化特色,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
通过整合村庄原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闲置集体土地,综合改造成为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和健身广场等健身体育设施,设立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享受到城市文化气息。设施完善后,村民农闲时赌博、“跳大神”、闹矛盾的情况减少了,在图书室读书、球场打球、健身广场跳舞和房前屋后搞园艺的情况增多了,逐渐形成健康的乡村生活文化,提升了村庄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村委组织了广场舞蹈、篮球、园艺等竞赛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享受文化的愉悦,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大埔围村结合当地村民具有爱花赏花的生活习惯,开展了大埔围村家庭盆景花卉评比活动,通过赠送花盆、花木等形式,发动村民自觉美化绿化自家庭院,共同营造环境,形成“一家一景”,培育了村民参与和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使美丽乡村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