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槟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李方正,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李雄在《规划师》2020年第2期撰文,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绿地更名为“区域绿地”,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绿地分类改革。同时,随着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和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区域绿地成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和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空间。因此,区域绿地规划将面临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绿地的具体变化、规划面临的重要变革及规划实践探索三个方面探讨转型视角下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首先,从绿地定位、功能和统计指标三个角度解读其他绿地向区域绿地的转型变化;其次,在明确区域绿地的转型变革基础上,从绿地的规划方法、规划层级及规划深度三个层面提出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最后,以历城区区域绿地规划为例,对区域绿地规划进行实践探索,并对区域绿地规划的难点和挑战进行总结。
[ 关键词 ] 绿地分类标准;绿地转型;区域绿地规划;空间规划体系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0)02-0005-07
[ 中图分类号 ]TU985.11
[ 文献标识码 ]A
[ 引文格式 ] 黄槟铭,李方正,李雄.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J].规划师,2020(2):5-11.
一
区域绿地的转型
在2002版《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标准》(CJJ/T 85—2002)(以下称“原标准”) 中,将市域绿色空间统称为“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近年来,其他绿地一直发挥着引导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绿地规划建设的作用,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多方肯定,但其他绿地中长期存在着认知和实施层面的困难,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①绿地研究范围模糊。其他绿地规划的空间范围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十分模糊,而这直接影响了其他绿地的规划深度、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等。其他绿地由于非建设用地的属性,用地涉及园地、林地、水域和自然保留地等众多地类,规划所明确涉及的地类覆盖的范围之大,不对研究范围加以界定的全覆盖规划研究本已难以实现,况且还存在许多以耕地为代表的争议地类是否应纳入其他绿地研究范畴的讨论,而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其他绿地规划的研究范围也缺乏划定依据。②缺乏对绿地空间类型的界定。原标准中的城市绿地中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地的功能特征和空间类型,而其他绿地缺乏中观层面的划分,只采用对绿地小类(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郊野公园等)的不完全列举的方式对绿地进行界定,造成中观层面主导功能界定的缺失,不利于规划内容的展开和规划深度的推进,影响其他绿地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③绿地指标失真。在过去数十年中,其他绿地已经成为城乡绿地的建设重点,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量建设用地外的绿地已紧密关系到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但由于原标准中没有针对其他绿地的统计指标,在城市绿地率的计算中,不同城市对于其他绿地纳入绿地率的计算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其他绿地在城乡绿地建设中所发挥的价值不能得到真实反映,绿地指标在城市间横向对比的价值也难以体现。
以其他绿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区域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对比原标准和新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绿地在名称、概念、中类等方面有所变化(表1),这些变化反映出其他绿地向区域绿地在定位、功能和统计指标方面的转变。
(一)绿地定位的转变
其他绿地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长期扮演辅助角色,以“与城市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为目标,在城乡发展中缺乏准确的定位认知。为此,新标准明确将城市绿地与城乡建设用地中的G类用地相对应,将区域绿地与E 类城乡非建设用地相对应,这一转变在将绿地分类标准与城乡规划用地标准建立对应联系的同时,平衡了区域绿地与其他城市绿地的对等关系。而随着城镇化发展模式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模式也在逐渐改变,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区域绿地的建设与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日益密切,促使绿地的定位从城市绿地的辅助、补充到与城市绿地平衡、相互统筹,实现区域绿地作为改善城乡生态、建设美好人居生活环境主体空间的定位转变。同时,区域绿地规划是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管控框架下实现空间规划体系中对山水林田湖的统筹的重要内容,区域绿地对生态空间以至空间规划体系的整体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绿地功能的提升
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并整合包括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在内的八部门职责,其中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职责的内容,在很大层面上依赖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中区域绿地规划对城市层面山水林田湖等要素的统筹规划;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人居环境,其中生态、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求区域绿地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文自然资源和提供郊野游憩等综合功能。相比其他绿地,区域绿地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美好人居环境建设和城乡融合三方面的功能及价值日益凸显,同时区域绿地向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四类绿色空间类型划定的转变更加明确了区域绿地所发挥的游憩、生态、防护和生产四项主导功能。以自然景观风貌展示和郊野游憩为主导功能的风景游憩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绿地的游憩、康养等综合功能,进而提升绿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承载了区域绿地的主要游憩功能,起到推进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生态保育绿地作为“保障城乡生态安全, 改善景观质量而进行保护、恢复和资源培育的绿色空间”,是对生态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管控的主体对象,承载了区域绿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功能,以协同“三生”空间的平衡发展。以设施隔离防护为主导功能的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以园圃生产为主导功能的生产绿地是城乡绿色空间统筹建设的主要载体。区域设施防护绿地以其网络状的空间特征能有效连接中心城区内外的绿色空间,承载了区域绿地对城乡融合的绿色空间建设的促进功能;生产绿地是乡村绿色空间特有的景观类型,其休闲、康乐等价值的有效发挥,承载了乡村绿色空间品质提升、推动城乡融合的功能(图1)。
(三)绿地统计口径的明确
新标准增加了城乡绿地率指标,明确将区域绿地纳入绿地统计指标的计算。城乡绿地率指标的增加明确了区域绿地的统计口径,对区域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有效回应了其他绿地时期绿地率等指标失真的问题,保障了各个绿地统计指标对不同城市空间的绿地建设情况的真实性反映。
二
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变
为适应区域绿地的定位转变、功能提升和绿地统计口径的变化,区域绿地规划在规划方法、规划层级及规划深度上都需要做相应的变更(图2)。
(一)规划方法向以多学科融合、多数据分析为支撑的定性与定量并行的形式转变
区域绿地功能的提升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之上。在其他绿地规划中,通常以绿地的主观评价和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对市域绿色空间的统筹思考与定量分析,难以发挥区域绿地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人居环境建设和城乡融合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区域绿地规划方法与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在多学科背景下,产生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理论(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生态系统服务理论(Ecosystem Services,简称“ESs”) 和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 简称“LPS”) 等众多与绿色空间相关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例如,从城市周边及内部的“自然生命的支持系统”出发的GI理论,在美国和欧洲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撑;针对已建的城市绿色空间进行效益量化评价的LPS,尝试通过对建成绿地进行效益量化分析以反馈、引导绿地的规划;以人从生态系统中的直接或间接惠益为核心,研究绿地的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四类服务功能的ESs 等,已形成了较成熟、可量化的指标框架。向多学科融合、多数据分析转变的区域绿地规划方法作为区域绿地规划方案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区域绿地的功能价值的发挥。
(二)规划层级在原有其他绿地小类基础上,增加四项绿地中类的统筹
在区域绿地的定位向改善城乡生态、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主体空间转变的背景下,直接针对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绿地小类的规划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区域绿地结构和布局,难以实现区域绿地的定位转型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人居环境建设和城乡融合层面的功能价值。而在区域绿地规划转型中,通过增加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与生产绿地四项中类绿色空间的统筹规划,形成系统全面的区域绿地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改善城乡生态、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主体空间,以适应区域绿地的定位转变,并支撑区域绿地的综合功能的提升与发挥。区域绿地中针对绿地中类的统筹规划是在对绿地小类进行布局前的系统性规划,包括风景游憩绿地规划、生态保育绿地规划、区域设施防护绿地规划与生产绿地规划。其中,风景游憩绿地的统筹规划将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其他风景游憩绿地与中心城内的公园绿地统筹考虑,打造层级丰富、功能多样的城市公园游憩体系,以支撑区域绿地向建设美好人居生活环境的主体空间的定位转变;生态保育绿地的统筹以市域山水林田湖要素的系统分析为基础,发挥生态保育绿地中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物物种栖息地等不同保育绿地的生态功能,在形成城市层面的生态安全基底的同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管控,以支撑区域绿地向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主体空间的定位转变;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及生产绿地的统筹规划通过形成城乡生态网络等方式,促进城乡绿色空间的一体化建设和乡村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实现区域绿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规划深度从绿地空间结构示意向明确的绿地选址布局和空间边界划定推进
在区域绿地向与城市绿地相平衡的定位转变和增加城乡绿地率指标的背景下,长期停留在绿地结构示意层面的其他绿地规划,在深度上与对各类绿地进行全面选址布局的城市绿地规划难以匹配。同时,缺乏明确边界界定的区域绿地规划也难以实现对城乡绿地率的计算。因此,区域绿地规划的深度需从绿地空间结构示意向明确的绿地选址布局和空间边界划定推进,明确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中各类绿地的选址落位与空间边界,以实现城乡绿地率的计算;同时与城市绿地的规划深度相匹配,提升区域绿地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三
区域绿地规划实践探索——以济南市历城区区域绿地规划为例
历城区位于济南市东部,南依泰山,北靠黄河,是典型的南高北低型山前平原城市。本文以济南市历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区域绿地规划为例,在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绿地规划中规划方法、规划层级和规划深度进行探索,以有效应对区域绿地定位转变、功能提升和绿地统计口径的变化。
(一)基于地理数据定量分析的规划方法运用
在济南市历城区区域绿地规划中,以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为背景,对历城区土地覆被类型GIS数据、水文数据、高程数据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历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分析和结构规划为例,利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对生态系统进行自然资本量化计算,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计算法对斑块数量、密度等进行指标模拟,判别历城区绿色空间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现状结构,从而反映出历城区绿色空间功能和结构的现状问题,以引导区域绿地结构的优化。提取由历城区林业和城乡绿化局提供的2018年历城区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中的林地、耕地和草地共3 类服务面积当量因子作为计算因子,以谢高地等人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作为计算基础,根据2017 年济南市粮食单产数据和经加权平均的2017 年统计局粮食单价数据,求得历城区现状生态系统的总服务价值为7.26 亿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45 万元/公顷(表2)。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中对历城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景观格局计算。以10hm2×10hm2为基础斑块面积进行邻近归一,选择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 进行比较分析(表3)。
对历城区区域绿地的计算评估结果反映了历城区存在绿色斑块破碎、连接度差、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和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价值差异两极化等诸多问题,明确了历城区区域绿地需要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空间结构整体性等方面进行优化改善。同时,以上分析数据能够作为后续区域绿地规划布局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支撑,实现历城区区域绿地功能的优化提升。
(二)区域绿地规划中的统筹与深化实践
在对历城区各类区域绿地小类进行详细规划前,增加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与生产绿地四项中类绿色空间的统筹规划,包括对风景游憩绿地统筹规划的城乡公园游憩体系规划、对生态保育绿地统筹规划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和对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及生产绿地统筹规划的城乡健康游步道网络规划。以构建历城风景游憩绿地涵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多种绿地类型,其建设涉及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如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以及绿地的可达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通过对绿地建设影响因子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叠加分析,可以实现对绿地规划布局的引导。为此,通过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市域绿色空间进行风景游憩绿地建设影响指标的模拟,识别出具有风景游憩绿地发展潜力的绿色空间,并结合绿地现状划定明确的规划绿线,根据绿线内绿色空间的适宜性建设程度的差异、绿地建设现状等因素引导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的选址布局。在历城区风景游憩绿地的选址布局中,提取历城区林业和城乡绿化局提供的2018年历城区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中林地、耕地和草地共三类绿色空间作为绿地建设适宜性分析的计算因子,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中的开放数据,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可达性、覆被和水文六项绿地建设影响因子,通过GIS 空间分析模块分别对六项因子进行模拟,得到单因子的绿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图4)。在六项因子中,植被覆盖度与绿地建设的适宜性呈正相关,高程、坡度、可达时间和距水源的距离与绿地建设的适宜性呈负相关。依据值越高越适宜绿地建设的重分类原则对六项因子进行加权叠加(表4),得到历城区风景游憩绿地选址的适宜性评价(图5) 结果。最后,在选址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绿地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进行风景游憩绿地结构规划( 图6),根据规划结构明确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各类风景游憩绿地选址;同时,以现状道路、山脊线等因素共同确定绿地边界(图7)。
(三)制定区域绿地建设实施保障措施
区域绿地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区域绿地的建设实施,在历城区区域绿地规划中,针对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四项区域绿地类型制定相应的分期建设行动导则,以保障区域绿地的建设实施和发挥区域绿地的综合价值。以历城区风景游憩绿地建设行动导则为例,风景游憩绿地由于规划规模和建设数量较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明确绿地建设的主题、内容、方法等具体实施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时序的分期执行。历城区风景游憩绿地的建设行动导则以绿地规划布局为基础,对各类风景游憩绿地进行建设时序的划定,明确各类风景游憩绿地建设的主题、功能定位、景观风貌和建设内容等,以保障风景游憩绿地规划布局的有效实施。历城区风景游憩绿地的近期建设遵循结构优先原则,先期建设构建区域游憩绿地系统的重点绿心、廊道等,初步形成区域游憩绿地体系,发挥区域绿地的系统性、结构性功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开发资源良好区域,以绿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为参考依据,明确风景游憩绿地的建设时序(图8),落实城乡公园游憩体系的建设实施。
四
区域绿地规划中的难点与挑战
区域绿地在其他绿地的基础上对绿地定位、功能提升和统计口径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的积极转变,同时带动了区域绿地规划的规划方法、规划层级、规划深度等诸多层面的转型,但区域绿地规划中仍然存在难以规避的难点与挑战:一是其他绿地规划中规划范围不确定的问题在区域绿地规划中仍然存在,区域绿地规划涉及的用地类型之多、覆盖面积之广,使区域绿地规划的研究对象不但复杂且研究范围难以界定,因此在城乡山水林田湖的统筹视角下,如何梳理区域绿地概况并划定确切的区域绿地规划范围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划定依据;二是规划层次的协调性问题,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通常按照中心城与规划区两个空间层次进行,而在对历城区进行区域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区域绿地的用地通常情况下分布在两个空间层次中,为此,区域绿地的规划内容与规划层次、规划方式如何协调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源:2020年02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0年02期
《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
声明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1】中国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回顾与展望
【规划师论坛2】从“单数城市”到“复数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人本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师论坛3】城市绿色交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基于国外实践经验的思考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