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城地区人口分布较不均匀,核心区人口密集,边缘区人口稀疏,现状仅有一处社区公园及少部分的沿街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3m2(包含居住组团内的绿地),远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出的人均公园绿地8m2的标准,公园绿地建设严重匮乏。根据现状统计,社区公园与游园作为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游憩用地,分布不合理,核心区人口较多而绿地较少,居民到达公园绿地极不便捷,且绿地覆盖率不足(图2),被覆盖的区域人均绿地指标不足1m2(表2),显然目前的纺织城地区居民在生活中实际享有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还非常低。
为了解纺织城地区居民对现状公园绿地的满意度,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该地区进行调研,所调研的对象是在该地区居住时长超过三年,并且经常进行游憩活动的群体。在住区内发放问卷80份,在公园绿地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为7︰3,考虑到该地区游憩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并且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在问卷发放数量上略向老年群体倾斜,50~70岁人口占比约为30%。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比超过了50%,尤其是在纺织城核心人口密集区,不满意程度更高。被访者对公园绿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空间缺乏与不便到达。
对该地区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出行方式进行调查发现,步行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占所有交通方式的73%。在居民到达社区公园的可接受步行时间中,15~20分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20~30分钟也可接受;到达游园的可接受步行时间为5~10分钟,其次10~15分钟也可接受。根据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理念,结合老年人步行速度,对服务半径和步行时间进行适度调整,最终确定到社区公园的距离为步行20 分钟,服务半径为1200m;到游园的距离为步行10 分钟,服务半径为500m。《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 对社区公园规模做出了大于1hm2的规定,未对游园规模及人均绿地指标做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 将15分钟生活圈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确定为2m2,将5分钟和10分钟生活圈的人均绿地指标确定为1m2。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指标,结合实地调研,针对纺织城地区现状公园绿地指标偏低与居民迫切的游憩要求相矛盾的问题,将该地区社区公园的规模和人均指标下限分别限定为1hm2和1.5平方米/人;游园由于要考虑居民使用紧邻性的要求,规模不宜过大,但为了满足居民游憩活动的使用需求,建议规模大于1000m2。游园与居民联系更为便捷,使用频率大于社区公园,在规划布局中应持鼓励态度,但因其层级低于社区公园,故将游园人均绿地指标设定为1m2( 表3)。通过对该地区人口的预测,求得规划年限内应该新增的社区公园和游园需求量(表4)。
在社区公园选址中,从已经确定的公园绿地候选用地中筛选出面积大于1hm2的用地,先运行最小设施点模型,阻抗中断根据社区公园的服务半径设置为1200m,把现有的纺织城公园作为设施必选点。运行结果如图3 所示,共需要设置社区公园11 个,保留原有纺织城公园,共需要新设置社区公园10个。因为过多的社区公园不利于用地的经济性,所以根据最大覆盖范围模型对上一步的选址进行优化:从5 个设施点到11个设施点进行统计(表5),研究发现,在布局7个社区公园时,服务人口覆盖率和服务面积覆盖率均超过90%,再增加设施点,其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相差不大,所以初步选址确定社区公园个数为7个(图4)。
在社区公园选址的初步位置确定后,要基于人口分布划分服务范围和确定社区公园的面积。首先,根据社区公园服务的住区,确定服务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并与社区公园的设计人口容量相比较,计算出社区公园人口的盈余与缺口;其次,根据人口配置缺口与盈余情况进行社区公园位置和规模的调整与优化,并重新划分服务区,最终目标是使得每个社区公园都能够满足服务范围内的居民的人均公园绿地指标需求。
以实际的人口分布为基础,通过上述方法对纺织城地区确定的7个社区公园服务范围进行划分(图5,表6),结果显示,服务区1、2、7 均有人口盈余,而服务区3、4、5、6 均存在社区公园面积不足的情况。从人口分布来看,服务区1、2、7 均位于研究区域的边缘,一方面是该区域人口相对较少,如果按照人均指标来计算,需要的社区公园面积也较少,另一方面是边缘地带街道尺度大,候选社区公园用地面积充足,但服务区1、2 位于新开发区,是未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地带,因此服务区面积可暂不做调整。服务区3、4的社区公园缺少面积较多,这两个服务区人口密集,服务区3 位于席王街道,区域内高层住宅较多,且被选中的用地位于市中心,周围为商业用地,布局较为紧凑,但其东侧有大片未建设的工地,在新规划中可以建议设置3.5hm2 的社区公园即能满足该服务区的要求;服务区4 位于旧工业住区核心地区,常住居民多为下岗职工,人口密度大,该区域布局紧凑但周围用地效率不足,被选中作为社区公园的用地面积较小,可以将部分房屋拆迁,与东侧空地共同形成服务区4。服务区5、6、7面积相差不大,周围均有用地进行补充,暂不作调整,最终形成社区公园布局及服务区范围(图6,表7)。
游园的预设目标是居民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以规定时间内到达游园的数目及地块内居民到达游园的总耗时为衡量标准。布局方法与社区公园一致,在候选用地中剔除已经作为社区公园的用地,将已有的游园作为必选点,阻抗中断设置为500m,运行结果如图7 所示:原有游园17个,新设置游园26个,共有游园43个。在利用最小阻抗模型求解时,从设施点30个开始每隔两个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总布局38个游园地块内居民总出行时间最短,再增加游园数目,所服务的住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总出行效率降低(表8),所以加上现状17个游园共布局38个游园较为合理(图8)。
游园位置的选址确定后,下一步需进行服务范围的划分与人口校核,计算出游园服务范围内的人口数量,与游园设计容量进行对比(图9,表9)。对人均指标过大的用地进一步划分,避免用地浪费;对于人均指标不足的用地进行增补,形成优化调整方案,再重新运用最小阻抗模型进行求解,形成服务区范围。
一般来说,游园由于服务半径的限制,服务区内服务人口相对较少,而候选用地面积大小不一,共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是像地块1、13这种游园面积较大而服务人口少的,这类用地可以在候选用地内进行最小面积确定,便于后期用地开发;第二类是像2、12这类用地人均指标稍大于1m2的,为了鼓励游园发展,暂不做调整;第三类是如15、35等用地不足的地块,可根据周边空闲用地进行增补,以达到游园人均指标的要求;对于一些服务区内人口较少的游园可以进行撤并,以保证布局的有效性。另外,地块中部是纺织城地区人口密集区,老年人较多,导致游园需求增加,因此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扩大,再用最小阻抗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形成39 个游园的空间布局(图10,表10)。
通过对纺织城地区社区公园和游园的需求分析、初步选址、选址筛选、规模配置及分布优化,最终形成了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 图11),这一套方法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社区公园的服务范围最大化和游园的总出行距离最小,并且人均指标符合规定要求。社区公园和游园的住区人口覆盖率均达到了90% 以上,保证了公园绿地布局的公平性,居民到达最近社区公园的平均出行时间为12.5 分钟,到达最近游园的平均出行时间为6 分钟(表11),提升了整体地块用地效率和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使得空间布局满足了公平与便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