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务院确定的湖北省25个特困县之一,位于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和湖北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核心范围。
截至2015年末,宣恩县总人口为36万,精准扶贫对象共27552户87489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共10840户34623人,占总人口的10%、精准扶贫人口的40%,远超全国的搬迁、扶贫人口比重(12% ),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2016年安置完成3000户9919人,在2017年安置完成7840 户24704人,安置后的搬迁社区依旧需要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治理路径。从资本的视角来看,贫困群体原有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呈现出资本的稀缺匮乏性和不可塑造性的双重特点。因此,首先应从区域层面出发,从易地搬迁的外部发展环境入手,探析大环境下居民所能获取资源类型的主要构成;其次在微观层面进一步解析各类型环境下易地搬迁社区内人群的生计资本特征,从而深入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内外发展现状与能力基础(图2,图3)。
本文将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分为搬迁、安置和融合三个依次推进的阶段。在搬迁阶段,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选址搬迁。其中,搬迁通常有四种情形( 除纳入供养机构等其他安置方式):①行政村内就近安置。针对有一个规模较大村庄、多个周边零散小规模村庄或连片整合村庄的情形,依托靠近交通要道的中心村或交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引导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②建设移民新村安置。针对搬迁量大、周边有可开垦或调整使用的耕地的情形,在周边县、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进行集中安置。③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针对位于城区或镇区附近的情形,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④乡村旅游区安置。针对临近旅游区用地的情形,则依托当地旅游、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或旅游景区,引导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安置(图4)。
据数据统计,宣恩县沙道沟镇、主城区和李家河镇的安置点数量较多,整体上南部多于北部,其中以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和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为主。宣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采用了“1+6”模式,即小区有社区服务中心、就业创业空间、标准卫生室、文化广场和便民超市,以及一户一块菜地。各社区根据搬迁户籍人口数量分配相应的户型住房,保证人均住房面积为25m2。住房户型通常为1 人户,一室一厅一厨卫,面积为40m2;2人或3人户,两室两厅一厨卫,面积为75m2;4 人户,三室两厅一厨卫,面积为100m2;5 人户,四室两厅一厨两卫,面积为125m2。
在区域层面,安置社区体现出突破地域限制、集中资源发展和根据功能服务需求选择的特点。因此,本文根据区域用地功能性质,进一步将宣恩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划分为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临近近郊景点、临近自然景区和临近产业园区四类,并构建出各项资源便捷度矩阵图(图5)。通过分析对比调研数据及规划资料后发现,在中心城区,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的安置点,就业资源、生活性服务资源相对较充足;临近近郊景区、自然景区的安置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但就业资源、生活性服务资源匮乏。而周边城镇的安置点略有不同,除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的安置点外,临近近郊景区的安置点由于用地资源相对宽裕,也成了企业入驻的场所,拥有相对充足的就业资源。
(二)各空间类型下的生计资本转变:非农生计社会转型,资本存在弱质性,与空间弥合度低
据宣恩县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全县青少年有(<18 岁)73984人,占比为20.53%,老年人(>60 岁) 占17.79%,劳动力人口占61.68%。而从调研统计的搬迁人口构成看,老年人占比(30.03% )远超其他年龄人口占比。由调研结果可知,贫困搬迁人口往往来自自然资源贫瘠、生活基础服务配套薄弱的“边缘”之地,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多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甚至以下。通常来说,在人口集中区域,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与就业的机会。因此,转移至新居的搬迁人口,若其就业空间处于受挤压的状态,那么他们的生存发展压力极大。
通过对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分析发现,最大的变化在于其生计模式从长期农业生产向非农生产或农户兼业化转变,这意味着搬迁移民长期累积的农业生产技能将“无地放矢”,移民搬离原住地后,回迁及生存困难等现象频繁出现,“稳不住”成为搬迁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带给搬迁移民的影响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转移,还有可能是生存来源的暂时丧失与生活成本的提高,而搬迁初期带来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会使原本生计就十分“脆弱”的搬迁移民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
结合实地情况,研究对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计资本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适用于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测量指标。通过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人力、自然、物质、金融和社会五大生计资本进行测度;同时,基于前文提出的四类搬迁社区,对各项生计资本进行对比,得出与空间相关的生计资本特征( 表1)。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地调研,调研实施于2018年6月26~28日。根据宣恩县的区域特征、移民安置入住情况,选择了4个安置点,然后由县干部带领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访谈及问卷填写,主要调查移民生计的变化状况。调研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6份( 表2,图6)。
本文分别选取了椒园镇椒园村( 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椒园镇水田坝(临近自然景区)、珠山镇甘溪村( 临近产业园区) 和高罗镇黄家河( 临近近郊景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图7),作为四类安置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安置点物质资源充裕,但人力资本依然受限,社会资本存在隔离性。
通过对椒园镇椒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调研发现,临近城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以中年人为主,从居民生计资本情况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尽管社区周边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小孩读书跟不上、身体健康治不好”的问题,制约着其生存发展,因此其人力资本一般。在社区搬迁后,其自然资本变化较大,原有土地由政府补偿收回或者保留。在物质资本方面,资本提升较多,根据户籍人口,按25平方米/人分配房屋,居民的生活物质、住宅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在金融资本方面,社区家庭收入平均每月有3000元左右,基本无金融借贷情况。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区居民基本保持着较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虽然社区内有较为充足的公共空间,但是空间利用率不高;社区中心常组织就业培训、健康安全讲座及节日活动等。
(2) 临近自然景区的安置点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周边有一定旅游市场基础,但生计资本并未与其关联,人力资本外流。
通过对椒园镇水田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调研发现,临近自然景区的安置点老年人较多,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从居民生计资本情况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整体较城镇安置社区居民稍高,但家庭可劳动人数较少,故人力资本不高。安置点周边自然资本充足,有较好的茶叶产业基础,同时也有企业入驻,支撑起该区域的旅游发展,但并没有与该安置点搬迁居民产生“对接口”,居民没有融入区域发展中,因此居民的金融资本也不高。由于所在区域呈带状发展,许多公共区域的集聚性较弱,安置点内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物质资本相对也弱。此外,搬迁居民获得了较多基层组织的帮助,且亲朋好友间的来往较多,因此其社会资本相对较多。
(3) 临近产业园区的安置点有企业提供就业扶助,人力、金融资本相对充足。
珠山镇甘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电子、车间零件、服饰及鞋业等类型的“产业微工厂”入驻,采用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与企业联姻合办“扶贫微工厂”的模式。其生计资本相对较好,这是因为社区预留出了小微工厂生产车间,对愿意入驻的企业免前三年的房屋出租费,以带动贫困户就业。入驻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工资为3000~6000元/ 月,具体根据工作时长及职位来定。由此可见,该安置点的人力、金融资本较充足。此外,随着与当地发展的融合,居民的社会资本也相对充足。
(4) 临近近郊景点的安置点人力资本集中,自然、金融资本相对良好。
高罗镇黄家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山而居,邻水而建,生态环境宜人。其紧临209国道和乡村道,距集镇约5km,交通出行方便。社区中有微电园,既为搬迁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生计来源,成为了枢纽型的社区安置集合点。在生计资本上,临近近郊景点的安置点与临近产业园区的安置点相似,但其自然资本相较更高。
总体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移民的物质资本有较大改善,但人力资本存在弱质性。一是移民原有思想意识的被动性和教育的弱质性;二是受家庭成员个人健康或者儿童教育问题的限制,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使移民的金融资本难以累积。社会资本在不同类型的安置点中表现不同,如靠近城镇中心的安置点,其移民能享受更多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但其资本发挥效益较低。通过分析发现,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较为合理,但其发展效益有待提升,需纳入规划中统筹协调(表3)。
(三)生计资本与空间的关联性:区域功能属性、资源获取与生计资本紧密相关
空间的功能属性与生计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只有以生计为基础,遵从空间的主要布局,及时做出反馈与调节,方能产生良好的效益,从而使生计资本得以累积。对比不同空间属性下的生计资本结构,可以得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资本与空间的耦合关系。
(1) 人力资本在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和近郊景点的区域更具优势。在这些类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人力资本相对较高,其人口构成以中年人为主,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政府+微企业”在该类区域集聚程度高,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进而衍生出更多融合平台。而临近景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需要提高人力资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设施。
(2) 自然资本依然依靠生态资源。位于自然风景区、城镇近郊区域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用地,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
(3)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似,在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的区域更容易集聚。随着安置点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搬迁移民的住房价值明显提高,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区域公共设施的共享性和有效性。临近景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借助自然生态资源,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与自然景观融合,提升住区环境。
(4) 金融资本主要通过搬迁移民自身就业所获得,银行借贷等市场金融对其影响不大。对于临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和近郊景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说,该资本的累积较为明显;而临近景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由于周边就业岗位较少,搬迁移民基本保持原有生计,因此可适当引导相关旅游企业提供一定就业岗位。
(5) 社会资本可能更易于在产业环境中增加。楼上居住、楼下工作的空间布局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网络融合。此外,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空间社会互动属性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