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雅图大都市区2040远景规划,核心区域城市空间分布呈网络状均衡布局,整体空间呈南北带状延伸的格局。按照大都会城市—核心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来分析,2017 年西雅图、贝尔维尤、布雷默顿、埃弗里特和塔科马的人口规模分别为71.37万、14.07万、4.063万、10.98万、20.81 万。除了西雅图“一城独大”,其他4个大都会城市呈现规模结构均衡的特征。从西雅图大都市区各个城市的功能看,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其四大片区也出现差异化的职能分工特征(表2)。
西雅图大都市区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下,形成“核心+走廊”的带形大城市都市区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 图2)。“核心”是指西雅图的市中心片区,也是面向海湾的中心商务区。“走廊”则是依托南北向区域性交通干道I5作为发展主走廊,串联南北的埃弗里特、西雅图和塔科马,以及依托东西向水陆联运交通形成发展副走廊,连接东西的贝尔维尤、西雅图和布雷默顿。
不同层级的中心不仅提供易得的工作机会,其还是区域服务、购物和娱乐中心,同时也提供社区中心作为聚会场所和商业网点。按照规划,未来西雅图大都市区的中心体系由27个区域增长中心、8个制造/ 工业中心及分区域中心组成。其中,27个区域增长中心承担公共和文化设施,在地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个制造业/ 工业中心也是商业和工业活动更密集的地点。区域增长中心和制造业/工业中心是促进经济发展、开发及运输基建投资的焦点。包括郊区城市和其他社区中心在内的分区域中心则作为集中住宅、工作、商店及社区设施的紧凑型综合用途枢纽。从西雅图大都市区的中心体系布局看,区域中心呈现出多中心、扁平化、网络型的空间布局模式(图3)。
大都市区开放空间系统包括5种:水生系统(Aquatic Systems)、农田和森林(Farmlands and Working Forests)、自然土地(Natural Lands)、区域步道(Regional Trails)、城市开放空间(Urban Open Space)。这五大系统在内部相互联系的同时,与城市外部的绿道/ 州立公园等连接,将绿色开放空间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图4)。为保护区域开放空间,西雅图大都市区采用了华盛顿州较为成熟的5 种管理工具:①开发权转让(TDR);②流域总体计划;③生态系统服务市场;④多重效益的绿色基础设施;⑤公共与私营的伙伴关系。同时,为加速保护行动、努力消除障碍,并加强和推广这些工具,政府配套通过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将发展重点放在理想和适当的地点,并尽量减少蔓延;采取减少影响的做法,甚至在允许发展的情况下恢复旧有的功能;促进传统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是建立跨区域的规划协调机构。普吉特海湾地区委员会(Puget Sound Regional Council,简称“PSRC”) 于1991年通过地区间协议形成,也是大都市区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西雅图大都市区的规划组织、开发政策、交通规划、经济发展和增长管理,同时协调大都市区内部的地区间发展纠纷。普吉特海湾地区委员会为当地规划和实践提供资源与信息服务,目前也已编制多项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
二是通过立法保障规划实施。1990年,首次通过华盛顿州《增长管理法案》(Growth Management Act),该法案规定在该州人口稠密和高增长的地区进行地方综合规划。在法律的保障下,近几十年来即使人口增长,大多数农村土地仍然未被开发,而更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从西雅图大都市区整体空间看,八大制造/ 工业中心分散布局于4 个县、5个大都会城市内。从制造/ 工业中心自身布局看,园区布局相对集中,工业用地供应的地理分布不甚均衡。西雅图大都市区内的工业区划分为13个地理区域或分区(图5),整体层面的工业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从整体和园区自身布局两个层面看,可以说是集散有序的空间布局。从八大制造业/工业中心的空间布局看,工业园区基本布局在大城市内部,近邻区域中心,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高度融合。在8 个工业园区中,有6 个工业园区依托大城市布局,位于大都会城市内部;有1 个工业园区位于核心城市;有1个工业园区位于规划的未来增长区域。
西雅图各个片区的主导产业都很好地适应了该片区资源环境的特点,而这种差异化的发展也为西雅图避免单一产业的风险提供了支撑。结合中部西雅图、南部塔科马、北部埃弗里特、东部贝尔维尤和西部布雷默顿五大片区的资源优势及定位,片区内部的工业园区也因势利导发展出优势的主导产业(表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雅图城市转型成功,实现了两次突破:1916 年波音公司的诞生改变了西雅图的经济结构,使得西雅图由渔港城镇向军工大都市转型;第二次转型得益于以微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产生。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掀起了新技术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延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原子利用、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探讨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西雅图也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凭借自身良好的环境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微软、亚马逊和Adobe 等许多互联网公司入驻,这些公司将西雅图带入了科技发展的新阶段。
西雅图大都市区转型与创新的发展,揭示了创新空间发展的一个全新趋势,即创新区域将超越传统的空间相对隔离、自我发展的“园区”阶段,向具有城市综合功能与开放性的“城区”阶段转变。创新城区强调混合功能特征,显示出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娱乐功能的空间融合趋势。这种变化,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创新的内涵从以科技为主的“硬”创新,向以创意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的综合创新发展的趋向。
西雅图大都市区关注、支持“支柱核心”创新机构的作用发挥。创新区域往往以此类机构作为发展依托,进行综合配套,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这种以核心创新机构为支撑点推动区域发展的模式,有助于在创新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主要的创新源头,形成较为明确的创新发展格局。西雅图的两次成功转型都是由龙头企业与“支柱核心”创新机构(波音、微软) 带动的。
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都基于对城市中心区衰败区域的更新改造。创新创意要素的引入,能够为城市更新引入更多的文化、技术内涵,从而避免传统城市更新过程中“推倒重建”或“修旧如旧”的单一物理性更替,为区域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内容”。这种“城市特质”的更新,从某种程度上看才是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西雅图大都市区工业遗产( 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的更新利用、滨水空间的再塑造、旧城更新的保护与利用(如著名人文旅游景点——派克市场)都是以创新空间建设促进城市传统区域综合更新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