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剖析榆林古城城市文化景观的特征及问题,本文基于城市文化景观的用地分类体系,从“城市双修”实践中文化景观格局修补的3个结构层次入手,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景观特征指数进行测算,总结凝练城市文化景观的特征。同时,进一步结合区域热力图和实地调研结果,解析城市文化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榆林古城文化景观指数测算,首先依托GIS平台对CAD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矢量数据将用地转换为像元大小为1m×1 m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FRAGSTATS平台从斑块类型、线性联系和整体空间3个层面进行具体测算,以此揭示榆林古城文化景观指数特征。
本文结合破碎度指数对榆林古城城市文化景观格局的域面特征进行解析。基于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及对社会经济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将城市文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划分为零破碎化、低破碎化、中等破碎化和高破碎化共4个评价标准,对应数据(FI) 的值域分别为[0,10-3),[10-3 ,10-2),[10-2 ,10-1),[10-1,1]。据此可得出榆林古城城市文化景观整体破碎度指数为0.726 0, 处于高度破碎化阶段(表2)。就景观破碎度的片区分异特征而言,榆林古城西部片区破碎度分布较均衡,各破碎度层级均有分布且总体破碎度适中,而东部片区破碎度分布则呈现两极分化,高、低破碎度反差明显( 图3)。
比对文化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可知,榆林古城西部片区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为主,如现代商业商务、城市广场和重大交通枢纽等,传统城市文化景观间或分布;东部片区以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为主,如宗教寺庙、民居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等,现代城市文化景观较少(图4)。由此可见,榆林古城东西片区文化景观破碎度分布的分异化与其文化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
城市的文化景观廊道既是各种物质能量流的通道,又是分割景观、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更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因素,其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廊道可分为以交通干线及线性历史遗迹为主的人工廊道,以河流、植被带为主的自然廊道。本文主要研究链接城市文化景观斑块的特色街巷及体现城市独特文化脉络的城墙这两类人工廊道。
蔓延度指数和连通度指数能体现景观的连通性,值域分别为 (0,100] 和[1,100],指数越大,景观的连通性越高。榆林古城文化景观的蔓延度指数为55.4148,500 m 范围内的连通度指数为35.8951。
综合两类指数可知,榆林古城的文化景观连通度指数较低,空间连通性差强人意(表3)。从该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城墙是榆林古城连通性最强的文化景观廊道(图5)。此外,城内还有两条主轴廊道——南北大街和新建路,并初步呈现平行鱼骨状结构形态特征。
散布与并列指数表征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排列特征,值域为(0,100],数值越大,斑块分布越均匀,景观多样性越高。榆林古城的散布与并列指数为60.2662,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斑块分类层面,公园绿地及防护绿地等生态景观斑块的散布与并列指数较低,分别为0及8.7366,空间分布明显不均。传统特色街巷景观、教育科研景观和现代行政办公景观则拥有相对较高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分别为71.7298、70.0009 和61.1028,空间分布较均衡。
从文化景观最大斑块指数的分类差异可知,具有景观优势的城市文化景观多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 城市广场、教育科研景观等),其最大斑块指数普遍高于1。传统文化景观( 民居历史建筑、特色居住等) 的最大斑块指数分别为0.0424和0.3440,与现代文化景观相比具有明显差距。此外,生态景观空间中的公园绿地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测算值也较低,仅为0.2698。综合散布与并列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分析,在榆林古城各类型文化景观斑块中,现代文化景观优势明显,生态景观斑块和传统景观斑块相对较弱。
根据榆林古城人流热力图,古城总体空间活力普遍不足,并且不同分区活力高低不平衡,其中新建路周边为人流密集程度最高区域(图6)。从古城文化景观的破碎度空间分布看,新建路两侧区域为中破碎化,而榆林古城整体文化景观处于高破碎化。这说明文化景观的适度破碎化有助于激发片区活力,而过度破碎化则不利于人流集聚,难以激发活力。
从文化景观类型分布看,榆林古城西部新建路两侧区域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为主,而东部南北大街以东区域以传统文化景观为主。可见,文化景观类型分布的差异化也是榆林古城不同分区活力高低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区域热力图轴线热力分布对比发现,同为榆林古城文化景观的主轴廊道,南北大街及两侧区域的吸引力与活力明显弱于新建路两侧区域。造成两条主轴活力偏差的原因,除受主轴周边区域文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文化景观斑块优势度差异影响之外,还与轴线的文化辨识度密切相关。通过实地调研,新建路两侧区域的大体量现代文化景观的地标辨析度较高;南北大街及两侧区域的文化景观以雕塑牌楼等其他遗址遗迹景观及传统商业景观为主,尽管雕塑牌楼等其他遗址遗迹景观能表现出一定的地方文化特性,但是大片同质商业文化景观缺乏特色标识,使得主轴线的文化辨识度不足。
虽然城墙为连通性最强的文化景观廊道,但是就城墙文化景观廊道的现实表征及分布情况看,目前城墙文化景观廊道存在多处断点,整体空间线性断裂,不利于维持古城文化景观廊道的完整性与延伸性。
在斑块层面,根据不同类型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特征分析,就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对比分析而言,传统文化景观往往呈现高度破碎化特征和离散分布的景观格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的形成多具有自发性,并非统一规划所致;另一方面也表明传统文化景观受到了现代建筑的长期侵入与渗透,使其破碎度逐渐升高。根据景观生态学对破碎化效应的解析,过度破碎化会导致景观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降低,甚至会使部分弱势景观消亡。加之榆林古城传统文化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普遍偏低,其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与复兴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此外,同为弱势斑块的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等与生态环境条件高度相关的文化景观斑块的散布与并列指数较低,远低于大部分传统文化景观斑块的指数,表明古城文化景观的生态性严重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