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染病医院弹性建设应对建议
独立设置的传染病医院是抵抗疫情的重要基础,应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必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城市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传染病医院(病区),因此传染病医院(病区)床位数千人指标应列入城市应急系统强制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卫计委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法定规划中予以保障落实。从长期综合效益考虑,传染病医院建议推行弹性建设模式,“平疫结合”,平时建设与传统传染病发病率、流行趋势相适应的永久性医院,在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前预留;在新型病毒来临时,采用装配式医院修建模式,通过修改和提升“模块化”单元,建设应急医院,增强灾害的应对性和综合抗灾能力。
(一)传染病医院( 病区) 床位数千人指标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规划》对不同规模城市配建传染病医院(病区)的床位数和建筑面积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推算出千人指标为0.1~0.15床/千人。指导性意见是根据非典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年传染病发病率制定的,目前城市规模已经有新的划分标准,近几年传染病发病趋势也有新的变化,应根据新变化研究床位数千人指标,以指导城市配建传染病医院(病区)(表3)。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全国2015~2018年连续4年甲乙类传染病数据,推算出每年发病率是2.16~2.24例/千人,甲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社会危害大,必须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期为7~30日,2003年“非典”患者需要住院治疗30天左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治疗20天,因此按30天一个治疗隔离周期计算,医院一张床位一年可12次循环收治病患,配建床位数应按0.18~0.187例/千人发病率考虑。建议城市传染病医院(病区)床位数千人指标在200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配建标准上适当提高,最低按0.2床/千人配建,城市配备一定数量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既可以满足平时传染病的治疗与预防,又可为重大疫情袭击时医院弹性扩建打下基础(表4)。
(二)传染病医院弹性预留建议
(1)用地弹性预留建议。
建议城市常住人口50万以上、设区的市至少建设1所独立的传染病医院,为保障医疗诊治水平,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建议与上一级城市共同建设,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建议至少建设2所独立的传染病医院。选址建设在远离城市中心、远离大型居住区但交通便利的独立地段,最好靠近城市机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和通道,在重大疫情爆发时便于接受外部援助。同时,要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地区,若靠近河流湖泊需位于下游,不得在水源涵养区和水源地周边选址建设。
传染病医院弹性建设模式,首先在用地上要保障弹性预留,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选址新建1所传染病医院的时候,应预留出应急用地,平时按正常传染病接诊量进行建设,疫时可快速进行加建扩建以抵抗重大疫情。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18年版)新建综合医院建筑密度不宜超过35%,容积率宜为1.0~1.5,传染病医院因其特殊性,建议容积率采取下限,不超过1.0。建议各城市根据用地情况在新建传染病医院之初预留1.5~2倍用地用于弹性扩建(表5,表6)。
(2)基础设施弹性预留建议。
本次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了达到快速建成的要求,使用了装配式技术。装配式技术可以最短工期建成医院地上部分,但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医院污水、雨水、医疗垃圾均需单独收集处理,若不提前预留建设,短期建设难度较大。本次两座医院也是在地下管网铺设和地面防渗工程等方面耗时较长,因此建议城市新建传染病医院时,在预留用地上将防渗地基工程、基础设施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一步到位建设完成,平时预留用地可结合医院绿化建设,规划为医院小游园,因传染病医院隔离期长,优美的环境有利于病患早日康复。疫情爆发时,可快速在预留用地上借助装配式技术完成应急医院的建设。以火神山医院为例,若提前在预留建设好基础设施的用地上进行医院扩建,建设工期可由10天缩短到6天(去掉开工和验收2天,实际工期只有4天)。
(三)弹性医院应急建设建议
(1)弹性医院标准模块建议。
宜突出以模数化单位为基础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是建筑弹性建设的内核,是拼装的前置条件,模块标准统一是建筑质量安全的保障。由于医院的功能明确,门诊病房等标准化程度高,可以最大限度使用模数,面对突发疫情,迅速确定功能模块,根据建设基地和规模就地装配,迅速地创造适用的医疗空间。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区采用3m×3m的模数, 配合3m×6m板房构建搭建。3块集装箱板拼成2个病房,走廊的集装箱板与病房垂直。医技部采用1.8m×1.8m的模数,模数减小,空间布置更灵活,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功能。从平面图看到,火神山医院以50个床位为1个护理单元,每4个护理单元形成1个组团(图2)。通过重复、排列和组合,标准模块很好地满足了医院的空间分隔和流线组织,形成了规整的秩序功能空间。
(2)医院弹性组合模式建议。
模块遵循“少规格、多组合”原则。“少规格”是指模块应具有简单、规则的特征,模块的标准化制作是生产效率的体现。但在实际应用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流线组织的需求往往各不相同。牺牲生产效率显然是不明智的,但通过空间组合也完全能创造新的空间逻辑,并完成与交通的多重逻辑整合。例如,通过调节护理病区单位和医技单元的位置及配比,创造不同的服务空间和服务路径,从而满足不同需求、提高整体治疗效率。对于传染病医院“分区分流”的特殊要求,可以在成熟的医院建设模块基础上进行调整,改变内部设置和组合模式,组合成不同分区、创造出单独流线。医疗空间模块组合装配可以同功能空间单元组合,也可以不同功能空间单元组合,如隔离模块与卫生模块组成病房单元,组合的方式可以自成一体,形成完整治疗区,应对特殊条件或紧急任务的临时医疗基地组合搭建;也可以外接于现有医疗建筑,紧急扩大医疗救护空间,最大化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图3)。
(3)医院弹性建设模式建议。
应急装配式医院宜选择钢结构单元、整装模块。应急性对时间的要求极高,更高等级的装配应用往往能减少更多的建设时间,也为病人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美国的装配式医院建筑多采用集成度更高的钢结构单元,钢结构具有跨度大、灵活性高、可改性强、延展性好、抗震性能好和运输约束小等优点,特别是内装、设备模块可以在钢结构单元上直接吊装,一次性完成从结构到装修,更大程度地缩短工期。另一个更高等级装配应用方式是整装医疗模块单元的装配,特别针对单位功能重复性高的空间,如整装手术室模块、整装病房模块的应用,在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工期等方面效果显著。
(4)弹性医院全链条智能化建议。
首先,应建设装配式医院模块标准库。收入国内外的各种标准模块详细数据,如Nucleus(细胞核)模块体系、T型模块单元空间、十字型模块单元及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模块单元,并配备详细的模块库使用说明。其次,建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将模块、构件载入BIM族库,进行记录、管理和调整,提高弹性设计效率,BIM的进入还能优化整合预制构件生产流程,通过参数共享,实现设计信息与生产系统对接,极大加快试制过程。最后,引入管理智能化,将建设与管理串成系统,在应急管理中也能迅速定位。BIM技术可以监管施工,通过动画模拟及时检测各模块的对接问题,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效率,到运营阶段,借助如BIM和RFID[12] 搭建的信息平台可以构建弹性医院预制构件及设备的运营维护系统,准确定位问题点、调取模块具体参数和厂家信息等,直接提高维修效率,从而实现建筑全寿命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