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通常会使用"粮食自给率"指标来评估,具体计算公式为该国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
粮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战略物质,决不能大量依赖进口,世界上多数大国的粮食自给率都保持在90%以上。90%通常被当作粮食自给的安全线。俄罗斯、印度等自给率在90%-100%之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自给率在100%-200%之间。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自给率更是超过200%。即便粮食自给率较低的日本,也主要是进口饲料、油脂类、部分水果和肉类,而在重要口粮大米和主要蔬菜上基本可以完全自给,几乎无需进口。
上世纪末,我国粮食自给率一度达到100.5%,属于完全自给。近几年,在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增产的大背景下,谷物进口量也呈现增长趋势,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基本自给线以上。我国居民口粮主要由水稻、小麦构成,玉米及杂粮比例很低,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我国人民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进口大国,进口量最大的作物是油料作物、淀粉根类作物和谷物。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1555万吨。其中大豆占大头,为8803万吨;谷物进口相对较少,主要为352万吨玉米、310万吨小麦和308万吨稻米。进口玉米和大豆主要作为饲料和生产原料,进口小麦和稻米等谷物主要是高端粮食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是普通粮食增产,并非高端粮食产量增加。以小麦为例,国内小麦库存和产量完全能保障供求,但优质小麦产量低,如强筋小麦等。
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粮食出口量近年也在显著增加。2018年,我国粮食累计出口366万吨,同比增加31.4%。其中,稻米出口208.9万吨,创十余年来新高,中国稻米正在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大家常说,"我们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实这里只是"养活",而不是"养好"。中国能保持大米和小麦等口粮的高自给率,但很难维持饲料谷物的高自给率。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我国的玉米自给率或将下降至85%,而大豆自给率甚至会低于20%。
很多研究发现,国外大豆相对便宜只是外因,核心原因在于中国没有那么多耕地,不进口大豆就得进口其他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大豆的亩产较低,一般不到400斤(2018年我国谷物平均亩产816斤)。按照目前每年近亿吨的进口量,需要5亿-6亿亩耕地才能种出来。如果这么多土地去种大豆,其他粮食可能就真不够吃了。所以可以把耕地更多的用于保障谷物等粮食生产,而通过进口大豆来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