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深远,市场面临提质重构,乡村旅游是带动行业回暖的排头兵,寒冬之后必将爆发“回归自然”的强劲消费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空床期,思考未来方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更加关注乡村旅游的薄弱环节,破解低效投资过热、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承载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贯彻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因地制宜的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凸显乡村原真性价值,记得住乡愁。乡村之美在于诗和远方,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需要回归农业,回归生活。国际上,乡村旅游处于旅游产品金字塔顶端,是乡村“风光、遗产、生活和活动”的结合体,属体验经济范畴,不同于国内遍地生长的农家乐、民俗村和走马观花的古镇游,也不是简单的生态旅游。国内老项目常因循守旧和竞争力下降,新项目也可能底子不清或走了弯路,需强化资源禀赋优势,复兴乡村文化魅力,有效变资源价值为产业优势,做出地域品牌,重建新生活方式,坚持原真性比较优势的维护保持。
二是重视可差异性定位,持续保持品质。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严重,甚至南北趋同,粗放发展模式正逐渐丧失吸引力。需因地制宜,借助可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定位策略,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服务模式。首先明确客源细分市场并开展针对性营销,注重区域竞合与垂直分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其次是抓住新消费机遇,强化资源禀赋优势并注重可持续维护;再次抓住科技机遇,探索数字技术对乡村旅游的全场景渗透,不断演进商业模式;最后始终坚持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特色化,适应游客需求变化不断开发非标准化产品。
三是量力而行稳步走,警惕盲目乐观。乡村旅游必须尊重自身内部规律和外部发展条件,并非是乡村有资源便一定成功,决不可盲目自信和想当然。需正确评估资源潜力和市场前景,脚踏实地安排时序并留有余地,冷静预估投资成本和项目风险,防止过分乐观陷入破产困境,避免孤注一掷导致土瘠民贫,切忌盲目热衷高大上表面文章。以风靡时下的国内民宿为例,过热的民宿市场大多散乱分布,集群性弱,规范化缺失,竞争力不强,而且还很脆弱。或许疫情下消退了的泡沫化投资热潮,可以助推民宿行业整体回归本质,回归乡村记忆、乡村情感和乡村愿景的载体,加速实现向较高层次休闲度假产品的转化。
四是培育全产业链条,激活造血能力。融合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发展,依托传统农业优势推进乡村旅游,通过旅游拉动人气,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为乡村各项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搭建“旅游+”发展平台。借鉴欧盟经验,乡村旅游不能代替农业,要以巩固和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为前提,带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的休闲农业和创意产业转变,提高农特产品议价能力,优化传统业态与旅游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布局,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围绕资源禀赋重构乡村产业体系,强化积聚效应,推动各项产业联动发展,弥补淡旺季失衡。制定激励机制,用知识武装农民,实现内部造血能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五是创新乡村自治,保障本地权益。转变思想观念,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塑造农村社会新风,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激发村民自治意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保障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乡村普遍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时应争取以更好保障本地受益为前提,特别注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利益共同体”,统一行使乡村资源集体产权权益,增强谈判和议价能力,建立村集体和村民代表监督制度,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村民。
六是保护综合环境,实现永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实维系影响文化旅游发展品质的的战略性要素富集水平。首先,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适度合理有序发展乡村旅游,防止盲目扩张和游客超限;其次,乡村旅游还要注重追求农民生活品质提高,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最后,长期注重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农业基础、景观风貌、卫生条件和良好秩序等战略性要素,培训引导村民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