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城市和社会遭受巨大打击。
冯远认为,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不断延伸,未来城市将面临更多复杂且极具不确定性的风险灾害。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城市建设的韧性,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科学治理的未来方向。
她以疫情期间成都青白江区发生的5.1级地震为例,“2月3日凌晨,成都青白江区发生了5.1级地震,但成都人民面对地震非常从容,大街上并未出现惊慌失措的场面。但若发生的是8级地震,那么估计人们很难再做到如此淡定,一定会来到室外。”
冯远回忆道:“12年前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街道上站满了人,到了晚上,很多人拿着席子、枕头等卧具来到大街上,却难以找到一席之地。相比12年前的今天,城市中的建筑更高、密度更大,要将竖向空间的人都放在地面上,难度会更大。且疫情和地震这两种灾害的防控措施恰恰相反,疫情要求人们待在家里,人员不能聚集;而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都会被疏散到室外,必然导致聚集。所以,当疫情遇上了地震,该如何应对?”
“不仅如此,也可能有其它灾难同时发生,如地震+火灾、地震+风灾等,该怎么办?”在她看来,当城市面对多灾并发时,如何进行及时有效地应对,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城市设计、房屋设计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加强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冯远说:“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城市具备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治理能力,还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据其介绍,“韧性”是最早在物理学中被使用的一个概念,后逐渐被引用到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了“城市韧性”、“韧性城市”的说法,并在20世纪末被引入中国。
冯远续称,“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城市建设理念,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二是城市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通俗来讲,就是城市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风险。
具体到如何构建,她进一步表示,“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议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灾害损失,帮助灾后快速恢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工程技术方面。要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提升技术预见性;在防灾方面,从建筑抗震、抗洪、抗风的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向适应性、可恢复性设计思维转变,尽可能减轻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城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社会管理方面。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
文化观念方面。要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关注公众面对灾害的情绪反应和灾后的精神恢复,及时给与必要的心理干预,缩短灾后不良情绪的恢复时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上存在短板,如何集中力量加强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是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力屏障的重要任务。
冯远也关注到了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问题,她在提案中建议:
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防疫应急场地规划、防疫应急物资规划、防疫应急人员规划等。要提升办公、商业等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健康安全标准,优化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等,提高城市遭遇突发灾害时的冗余度和韧性。
第二,要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采用“平疫结合”设计思路,有针对性将一些设施纳入应急场所范畴,例如借鉴方舱医院,根据城市特点和人口规模,规划一些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宾馆酒店作为疫情期间改造用途使用,预留所有的水、电等设备接口,通风系统等各专业的设计应能满足传染病医院的设计要求,确保在日常和应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高效的功能及空间转换。
对于新建医院,提倡可拓展性设计概念,将其建设成为“日常”+“应急”相结合的公共设施,增强应急转换能力,让普通医院在疫情发生时能快速转换成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特殊医院。
预留可快速建立临时医院的场地和市政条件,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场地应选择在空旷地区、远离人员密集居住区,最好位于城市下风向,减少病毒扩散几率。
第三,建立应急设计建造技术体系。完善应急设计建造标准,优化应急建造工艺技术,强化应急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
第四,对“日常”+“应急”相结合的这类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动态的监控和运维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资源及时投放和精准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