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方圆阁悦读会”第三期和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将一起探索方圆阁中的外译名著。
本文字数:5706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方圆阁悦读会·第三期
这些让你眼界陡开的外译名著
是藏在方圆阁里的《百年孤独》
著名作家莫言曾说:“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他形象地说出了一个人首次读外译名著产生的眼界陡开、豁然明朗的感受。
改革开放40多年年,众多优秀的外译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它们既是国人放眼看世界、融入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方圆阁中就藏有很多这样的外译名著,它们或是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经典著作,或是关注城市未来的当前思考;或是从地理学角度理解城市社会,或是阐释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这些著作都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等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下面就请方圆君为大家一一道来。
经典弥新类
0
1
《明日的田园城市》
作者:[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
译者:金经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0年10月
内容简介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在书中,霍华德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并给予了理论论证,这个理论论证就是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这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一种简练的阐述,即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各自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它们像磁铁一样对居民进行“争夺”,而田园城市正是由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而成的第三块磁铁,从而赋予居民新的选择权。
在书中,霍华德将田园城市下了一个定义: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委托管理。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他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
精彩推荐:
美国著名的城市史学家L.芒福德曾经如此高度评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第一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在英国再版6次,每一次再版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可以说是城市规划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史上经典之作。这种关注源自于人类从城市化时代走向城市世纪对自己命运的关怀。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作用有目共睹。然而,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昂贵代价。这种代价不仅制约着人类对环境品质和生命品质日益增长的追求,也抑制着城市健康发展。认真阅读该书,并真正领悟其生命力之所在,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2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作者:R.哈特向
译者:黎樵
出版时间:1963年9月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关于地理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该书初版由美国芝加哥兰麦克纳利公司于1959年出版。它总结了地理学思想史和地理学方法的新思想,阐述地理学的逻辑概念,全书共分12章,论述了10个问题,主要包括:地理学是关于“地区差异的科学”;“地球表面意味着什么?”;研究复杂现象的统一是地理学的特点吗?地理学按部门领域的区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二元论等内容。
哈特向1939年写出经典著作《地理学的性质》一书,明确提出地理学的对象是研究地域分异。为答辩该论著,他又花了近20年时间,于1959年出版了另一本著作《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系统阐述了他的论点。
1959年出版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对10个地理学重要问题进行了精悍的论述,涉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地理学理论著作。该书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区差异的科学,没有必要区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它又比其它科学更着重于个别事例的阐述等。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被广泛视为权威性著作,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地理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基本观点的权威论述,曾左右了一代人的地理学思想。
3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作者:(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
译者:柴彦威,张景秋
出版时间:2005年
本书是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会地理学教材。它不偏重于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不仅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重要著作与教材,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的重要参考书目。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引导我们从地理学角度理解城市社会。
——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星
只有理解了日益复杂的城市世界,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城市社会。对此,本书是开阔我们眼界的广角镜。
——中山大学教授 许学强
本书融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学与研究参考读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宁越敏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解说城市社会的优秀教材,同时也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和公共管理学等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南京大学教授 顾朝林
4
《当代地理学方法》
作者:英尼古拉斯?克里福德,英吉尔?瓦伦丁
译者:张百平,孙然好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本书是为地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们编写的一本独特的参考书,对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中所用的主要方法都做了实用性的介绍,揭示了涉及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表达的各种方法学问题,便于地理学学生掌握完成其学位必须精通的全部核心方法,是所有地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本读物。
《当代地理学方法》组织为四篇:地理研究起步;人文地理学中的数据采集;自然地理学中的数据采集;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表达。共有30章,每一章都包含:准确的定义;主要论点的总结;约5000个词的实质性讨论;现实生活案例的运用;关于进一步阅读的注释性提示。每章都由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撰写,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关键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循序渐进地把主要的分析和观测技能教给读者,对从研究设计到成果表达的所有问题都提供一站式的启蒙。
5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爱尔兰)基钦,(英)泰特
译者:蔡建辉
出版时间:2006年6月1日
本书论述了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简要地列出了当代各种理论思潮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详细说明了研究项目规划、选题聚焦以及为实现这个研究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定量及定性数据的生成和分析方法,充分采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介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大师生必能从中获益匪浅。
这是一本教导人们怎样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好书。它涵盖了这个领域从事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研究者们经历研究的所有方面。认真地通读这本书,可以使你从一个研究的新手变成具有相对独立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
当前思考类
6
《规划的未来——超越增长依赖》
作者:[英]伊冯娜·赖丁
译者:刘合林、贾艳飞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规划的未来——超越增长依赖》一书,从英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历史角度出发,条分缕析,逐步剖析依赖型规划所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当今规划范式的各种假设前提,最终以解决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实现公正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推出了一种新的规划范式,使其在增长依赖型规划难以发挥效用的条件下协同运作,在增长依赖型规划不能奏效时能够起到代替作用。
此书总体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增长依赖型规划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作用机制、范式特点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二部分则主要针对增长依赖型规划的不足与缺陷,在充分分析各种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演、案例总结和理论提升,指明了英国的规划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要点,并从规划政策、规划工具、社区参与制度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规划体系的运行都是基于增长依赖的范式,其必须要以市场导向的城市开发为基础,因此地方社区能够获得的益处主要是来自开发项目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然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增长的假设前提并不是理所当然就会发生的事情,这就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对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及时地,本书对当前的增长依赖型规划范式的内在缺陷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提出了新的城市开发模式,也即保护和提升现有低价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有效管控建成环境中的社区资产的方法。在所列举的每一种案例里,作者都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改革现有规划体系来为规划实践提供新的工作路径。
该书作者伊冯娜·赖丁是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资深学者,她向人们展示了英国城市规划所采用的增长依赖型规划范式的弊端,即在经济条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只注重高收入群体的利益而忽略了低收入群体的诉求。此外,本书重新分析且构建了公共资源的服务主体,促使我们从独特视角去再理解、思考我们的城市。
7
《造城者》
作者:(美)苏珊·费恩斯坦
译者:侯丽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29日
《造城者》介绍了与城市再开发相关的理论争议,是理解英美城市开发和资本世界的经典著作。书中深入剖析了纽约、伦敦两地金融中心再开发及其所代表的这个时代世界城市所面临的典型挑战与危机,从土地供应、经营压力、资本市场、政府角色等角度解释了房地产市场运作及其存在明显周期的原因,比较了这两大世界城市房地产业在文化和制度上存在的差异,详细介绍了两地中心区再开发的典型实证案例。
本书对当下我国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开发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伦敦、纽约......这些繁华都市的背后,遭遇了哪些城市建设的危机?城市土地的高速开发和扩张如何影响这两座城市物质面貌、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谁才是当代城市的缔造者?谁应该拥有对城市的权利?
从1990年代开始,西方城市学者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郊区化和内城衰落之后,城市开发与再开发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中心性增强了,城市变得更加聚集。然而,这种再中心化与传统呼吁的理想模式大相径庭,城市成为投机性建设和空间需求双重压力下的产品。人们期待的生活便利、城市多样、福利均等、城市公正等,正在渐行渐远。
书中所提到的,利用暂时的经济危机,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设计更加渐进、包容的城市发展政策,是规划师们值得尝试和努力的方向。
8
《没有郊区的城市》
作者:(美)戴维·鲁斯克(Rusk.D.)
译者:王英,郑德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11年3月1日
《没有郊区的城市》是戴维·鲁斯克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美国320个大都市地区522个中心城市从1950年到1990年的社会状况,令人信服地论述了美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种族矛盾、公共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戴维·鲁斯克(Rusk.D.)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问题专家之一,曾经做过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现为独立的城市政策问题顾问,出版过多部有关城市与郊区问题的著作。在这本《没有郊区的城市》中,他将问题分析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应用详细的人口调查分析来证明大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是“弹性的”,即城市在区域政府的管理下能使其郊区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拥有较低的贫困和犯罪率、较好的教育体系和财政预期。
《纽约书评》评价该书:鲁斯克在此整理的证据形成了一个清晰而有说服力的结论,美国的许多城市正是有赖于它才能生存发展。
《底特律自由新闻》评价该书:每个市长、每个州长、每个县长,任何关心我们城市状况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9
《城市设计》
作者:(美)亚历克斯·克里格(Alex Krieger),(美)威廉·S.桑德斯(William S.Saunders)
译者:王伟强,王启泓
出版时间:2016年8月1日
《城市设计》介绍城市设计专业自开创至20世纪末的50年中的学科发展,记录了伴随二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生的新专业,以及其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路径与过程。对我国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突出反映了自当代“城市设计”学科确立以来,多次跨学科大讨论的思想碰撞。通过集结1956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城市设计会议,以及后续的关于城市设计大讨论的18篇论文,整合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达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呈现城市设计学科的演化、评估城市设计领域的现状、预测当今飞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提出城市设计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性建议。
演绎出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复兴的学科,发展至今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思想历程,为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未来城市》
作者:([荷兰)斯蒂芬·里德,(德国)约尔根·罗德曼,(荷兰)约伯·范埃尔迪约克
译者:曹康,张艳,朱金,陈宇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本书分为相互对应的三个部分,并以多重的尽可能的方式相互进行阐明。在一系列案例研究中,著名城市专家们对世界上12座城市进行了分析,其中既有高度规划的(三角洲大都市)也有高都自发形成的(贝尔格莱德),探索了这些城市各种发展变化的模式,并讨论了它们未来的形态。在第二个部分中,首席理论学者们暂时了种种关于单带城市社会、城市化和城市变化的批判性观点。最后NEXT Architects在本书中描绘了一幅宏观的展示图景,对18座世界大都市进行了对比。
这本独一无二的著作将实践案例和理论通过形象的图文联系起来。它作为学者、实践人员和一般读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源泉和城市形态实例。
《未来城市》将对具体城市场所的经验探讨,与对今日城市主义的本质和城市的一般性论述混合在一起,而城市是人类未来主流的甚至是普遍形态的定居点。本书关注的是对内在充满动态的城市化过程的理解,从城市的形成、今日城市转型和人类的能力,到通过规划和设计来影响甚至定义城市未来。
《嬗变的大都市:关于城市的一些观念》
作者:(美)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
译者: 叶齐茂,倪晓晖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这是一部关于后现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明思想发展史,追溯了目前美国城市规划观念的20世纪思想来源:城市美化、花园城市、奥姆斯特德和简·雅各布的观念。如果说20世纪是“规划的时代”,那么,美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的时代”,开发商正在营造着美国21世纪的城市:混合使用、生活在市中心、多样性、高密度和追求宜居。这个资源枯竭、经济不稳定和人类需求正在变化的时代正在挑战美国人既有的人类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观念。
雷布琴斯基教授的忠告是,我们追逐的城市和我们需要的城市并非一致;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所要的城市生活,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实现这种城市生活的可能性。这本书不是关于城市“应该”如何,而是它们实际上成为这样或那样和为什么实际上成为这样或那样。
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长期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大西洋》、《纽约人》和《斯莱特》杂志撰写有关建筑和城市方面的专题文章。在《嬗变的大都市》中,雷布琴斯基把他记忆中对城市的观察凝聚为一本简明扼要的和富有思想性的著作,这部著作既是一本思想史,也是一个极具分量的批判。
它描述了现在的城市观念如何从20世纪的思潮中演化而来。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规划的时代,那么,我们发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的时代。雷布琴斯基认为,市场正在用功能混合的开发、多样性、高密度和生机勃勃,来改造20世纪的城市。而我们也处在资源稀缺、经济动荡、人类需求变化的时代,为此,我们对城市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
今日话题
原文书和译本,
你更喜欢读哪一种?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世界读书日 × 方圆阁悦读会 | 来看看规划界大咖们案头都有哪些经典书籍~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方圆阁悦读会 | 读防灾规划著作,建设健康安全的城市
世界读书日 | 读书开放日,让我们做方圆阁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