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建设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以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已经从“概念”走向“实景”,并逐渐深入人心,深圳先行先试样本得到了全国引起广泛热议。为加强儿童友好型城市领域的创新研究,更好地服务政府和相关机构,深规院依托规划一所现有组织架构,正式成立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本文梳理了研究中心在过去四年伴随深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建设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将此目标纳入 “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全会报告。同年6月,深圳市妇儿工委印发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方案》,组建了由深圳市副市长、市妇儿工委主任吴以环为组长,深圳市相关单位和各区妇儿工委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专项工作小组;在过去的四年实践中,工作小组以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方式,从顶层设计、空间试点和建设指引、儿童参与长效机制、评价体系、宣传推广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新探索,为全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示范样本。2019年,深圳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2018-2019年)”。

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行业热点之一,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关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儿基会已经签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包括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内的合作倡议,国家相关部委与UNICEF中国办事处正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在中国的标准和工作机制建立。
伴随深圳探索过程中的深规院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实践
1.推动编制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2016年8月,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与深规院共同组成编制小组,着手《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以“人-社会-空间”为主线,以儿童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从儿童权利入手探寻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内涵,从联合国儿基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框架”及深圳本地化特征着手提出发展目标和核心战略,并整合儿童参与、儿童保障体系等内容,面向儿童游憩、出行等空间要素进行探索创新。
围绕《战略规划》的核心理念和内容,结合各区申报情况,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构建切实的实施保障体系,制定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拓展空间、社会保障、儿童参与三大策略体系,实施儿童安全保障、空间拓展、儿童参与、社会保障、宣传推广、政策研究等六大行动。2018年,《战略规划》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分析现代城市问题的“透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治理需要往下沉,在社区层面上落实到每个最普通的人。儿童是社区发展的纽带,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
2018年,在深圳市政府以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为抓手的背景下,研究中心参与了涵盖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和综合整治三种更新改造类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具体包括《深圳市福田区红荔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规划》《罗湖木棉岭和布心片区棚户区改造中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专题研究》《罗湖区东门街道湖贝城市更新统筹片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专题研究》等。系列项目创新探索了从理念到落地的高密度城市中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1)为保证儿童拥有足够的普惠性社区活动空间,探索指标总量控制和纳入深圳法定规划的途径,并提出了创新利用非正式空间和公益与开发相均衡的儿童文化空间供给。
(2)通过安全、自然化、全龄融合的儿童活动空间建设,试图在高密空间中探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手段,如通过立体绿化,明确儿童活动空间的绿视率要求等。
(3)通过开发多元的儿童参与空间技术方法、成立社区儿童议事会等方式,搭建儿童参与空间建设的全流程途径,让规划的空间是儿童真正想要的。
(4)为保障后续建设理念的贯彻和持续运营,通过搭接“民生微实事”、民间公益组织等方式,提供灵活多元的建设资金保障和聚合多方协作的社区营造平台。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中规划设置的儿童友好步行路径(图片来源:棚改项目组绘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设计,研究中心依托《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立新湖儿童乐园设计》《深圳市宝安区人才林公园主入口儿童游戏场所设计》等项目,致力于创造有趣、好玩、安全的游戏空间,让儿童能在自然中游戏,在天性中成长,并通过与施工方和设施方的多元协同,保证规划设计能够真正落地。如选用原木系列的游戏设施,设计了沙池、溪流、自然感知步道、微地形活动区,以期为儿童提供更多有趣的、有创造力的自然游戏的机会;为促进儿童与同伴、家长之间的交流,我们加大游戏设施之间的距离,在设施周边留出更多自发性的交往空间,并选用多人秋千、多人滑梯、亲子秋千等可以合作玩耍的游戏设施,设置了亲子活动草坪、户外小剧场等互动空间。

立新湖儿童游戏场地设计意向(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此外,为了延续场地记忆、展现地域特色,我们在立新湖游戏场中顺应原地形做设计,保留了现状大榕树和几十棵荔枝树,围绕榕树设置游戏、设计荔枝科普墙展现场地文化;在人才林游戏场中,模拟凤凰山的山脊走势设计了特色的感知微地形等。

人才林儿童游戏场地设计草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4.探索了全流程、高效的儿童参与规划和公共事务的技术方法
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石。研究中心在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编制过程中,开始逐步探索儿童参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事务的具体技术手段,避免儿童参与疲劳、回应对儿童参与有效性的质疑;如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的“我眼中的红荔社区——儿童需求调研、儿童扎针地图”“2018年深圳设计周——儿童参与莲花山公园设计”中的“空间模型搭建”、成立儿童议事会等,通过确立需求表达、方案制定、决策公示、评估反馈四个关键环节,以期建立儿童需求从表达到落实的完整机制。

2017年儿童参与《我眼中的红荔社区——儿童需求调研》(图片来源:项目组拍摄)
此外,深规院与万科、深圳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共同协办了“大梦想家”计划,通过组织儿童认识城市、发展城市问题、提出应对解决提案等方式,为儿童在城市公共事务中发声提供平台。

以深圳实践为样本,深规院正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与规划师及关心、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的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在2018年、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深规院联合承办了“携手儿童友好,共建城市家园”“儿童友好·中国实践”两场学术对话。

学术对话“携手儿童友好,共建城市家园”主席与特邀嘉宾合影
其中,2018年的学术对话“携手儿童友好,共建城市家园”,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晓莉担任主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担任学术召集人;来自政府间国际组织、地方政府、高校、规划设计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十位专家就如何将中国城市建设成为满足下一代健康成长需要的美好家园分享了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以深圳为样本,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也将持续跟踪儿童友好型城市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在对深圳实践的创新探索和反思基础上,积极与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对接,参与制定完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国标准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友好的人文交流;并积极、持续地搭建各类相关平台,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未来,研究中心将不忘初心,如一始终,持续为儿童谋求更多的福祉。
作者:深规院规划一所/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 刘磊 雷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