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Sidewalk Toronto中止了,戛然而止,一时众说纷纭。我也一直想为它写点什么,却拖到业界对它的分析热潮渐渐消退还没有动笔,因为怎么写都有蹭它热点营销自己的嫌疑。那我还是从我一贯的价值观来开场吧。
城市是个复杂巨系统,它既有物质空间的属性,也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属性。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有着多元的价值需求。如果我们把城市系统比作一个容器,对于这个系统的治理如同对其调温的过程。城市系统需要安全、规范、秩序、整齐等稳定价值,避免系统沸腾和崩溃,所以城市需要政府权力通过管控和执法来实现系统的冷却;但是城市还需要包容性、认同感、创新性、多样性、人情味、活力、参与度等发展价值,这些价值是社会权力通过内部的培育和营造来达成的,这是对系统加温的过程;前者是简单系统视角,而后者是复杂系统视角。
这就意味着,城市的治理要兼顾稳定和发展,技术对城市治理的赋能既要服务于政府权力,保持系统稳定,还要服务于社会权力及公民个体,保持城市的温度,促进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从稳定价值来说,“管控”、“执法”等词很容易被简单理解为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规范和约束——也确实如此,保持社会稳定需要规范社会个体(自然人、法人)的言行;但是,需要被“管控”的还有公权力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这种管控和制约,一方面是杜绝权力的腐败,更重要的是让权力在规定框架内恰如其分地、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
在城市治理的视角下,这就意味着技术对城市治理的赋能不仅仅是对市民行为和城市管理者行为的监察、执法,还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技术实现城市治理资源(空间资源、社会资源等)科学配置,提升治理的科学性,避免权力随意决策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社会权力(公民、社会团队等)的参与,推动社会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依托协商民主等手段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治理的民主性。
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还处于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以及政府付费为主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于城市治理是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应用的主要任务。那么其技术与工程伦理必须围绕前文所述的城市治理价值取向和科学与民主治理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单方面迎合甚至引导和强化“甲方”——直接立项和付费的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要求。
具体而言,智慧城市的科技应用要反思三个问题: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否只考虑了其中一个方面——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通过技术应用单方面强化政府权力的管控能力,导致社会权力萎缩,社会发展受限,城市和社区越来越冰冷的问题;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否只考虑了对其中一方面的约束——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通过技术单方面约束公民个体的私权利,而缺乏对公权力的行政合法合规性的管制、决策科学合理性的评估、社会参与民主性的推动;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否充分评估了项目的公共财政成本、私权利成本(如公民隐私)与其可提供的社会福祉的平衡性与可持续性;以及在提供该类服务时是否征得了项目所需要社会成本(如纳税人的税收、公民隐私)承担者的同意和授权,真正做到了程序合法。
面对这三个问题,中国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项目经不经得起拷问,大家应该心里有数,比如只监控市民不约束公权的“以管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充满了想当然的应用场景依靠牛逼概念支撑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和从头到尾缺乏公众授权和参与、莫名其妙就把公民隐私拿走的“强买强卖”的智慧城市,如果你们见过,欢迎点“在看”。
联合国人居署2020-2023年的重点任务(Flagship Programmes)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性、包容性、繁荣和人权发展”(People-focused Smart Cities: The flagship programme promotes the deploy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o realize sustainability, inclusivity, prosperity and human rights. )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挑战,其中就有“智慧城市项目以技术为中心,缺乏对人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在具体举措方面将“通过以人为本、加强隐私和保护公民权利的路径,提升各级政府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在过去10多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鲜见整个技术和工程伦理既符合中国城市治理的主要价值目标与要求,又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的目标与要求的项目,我很希望自己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所以欢迎各大智慧城市厂商留言斧正,用充分的证据砸向我、毫不留情的批判我。
在这样的背景下,Sidewalk Toronto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凡,除了它“完整而超前的技术乌托邦设想展现了科技即将对城市带来的变革”(引用自著名智慧城市学者王鹏老师),更重要的是整个项目秉持的“人性化、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与之对应的“可负担的住房、人性化的街道、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更加包容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利用的地下基础设施” 等若干项目。
Sidewalk Toronto如同智慧城市的一股清流,让中国所有进行中的智慧城市从价值观到技术愿景上都相形见绌。值得玩味的是,Sidewalk Toronto从来都没有将“智慧城市”或者“智慧社区”作为Quayside项目的目标(跑个题,我本人也一直反对将“智慧城市”作为建设目标,“智慧”只是手段,“人性化、可持续发展”才应该城市建设的目标),对于它Sidewalk Labs提出过面向包容性价值的“完整社区(Complete Community)”概念,强调Quayside 社区面向居民、就业者、访客等多元主体,人人平等享有。在它的网站上,提到智慧城市的只有这个附录《总体创新与发展规划——数字创新附录》。与我期望的技术内容不同,这个附录不是谈技术,而是谈数字创新将如何融入它的总体规划,以及数据如何不被滥用,如何保护市民隐私,如何与多伦多已有的智慧城市政策匹配和如何推动加拿大的城市创新生态发展。
图 Sidewalk Toronto《总体创新与发展规划——数字创新附录》
综合起来看,Sidewalk Toronto给我们留下了这些遗产:
> 以“人”为中心——“规划里所有的技术,都是以‘人’,也就是社区和居民、工作者、访客这些具体的城市使用者的需求出发,解决他们将会面临的问题。”(引用自著名智慧城市学者王鹏老师)
> 面向发展价值——首页里醒目写着“包容性增长的新途径”,与单方面面向稳定价值的案例形成了对比;
> 面向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呼应;
可负担的住房、人性化的街道、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更加包容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利用的地下基础设施,所有应用场景皆是具体的“城市”空间对象和城市服务,这与空洞的和以政府行政部门事权割裂的“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市政、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所谓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场景对比;
除了国内智慧城市项目也会使用的ICT类技术如低功耗物联网、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无人驾驶交通工具以外,它还有城市设计仿真模拟系统、混合功能街区和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分布式能源系统(就地发电设施、就地电能存储的微电网)、自行车高速路、LED可变车道系统、地下管廊和物流机器人等等,这与国内以ICT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构成了技术综合性、全面性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不必多说,尽管Sidewalk Labs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消除或者降低市民和社会团体对隐私和数据滥用方面的疑虑,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且就放出的技术方案、约束条文和听证过程来看已经诚意十足(相比起国内的项目而言),但多伦多市民仍不买账,整个项目的中止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公民抗争的结果密不可分。这个结果值得国内的技术厂商和各政府部门再次反思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伦理与隐私保护问题。
Sidewalk Toronto项目团队的构成非常多元,除了IT工程师、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还有城市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工作者、地产开发人员以及各类咨询工作者,这种多元性保证了项目团队看待城市的视角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简单系统,而充分考虑了它的复杂性,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城市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在它的《总体创新与发展规划》(Mas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我看来,这个多元性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项目涉及到了土地开发、城市更新才需要这么多元的参与者,从Sidewalk Toronto放出的各种资料和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学家和规划师对于项目如何保持开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价值视角、如何整合多专业背景的团队实现对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对,国内的智慧城市项目有多少城市学家、城市规划师和社会学家的身影呢?在我接触到的项目里,我看到了太多厂商将智慧城市约等于电子政务和政府部门信息化,等着缺乏城市复杂系统思维和整体城市观的各政府部门甲方提需求,或者压根不考虑城市复杂系统的多元价值需求,说起顶层设计来“智慧XX,智慧XX,智慧XX”看起来滴水不漏,实际上这些XX之间的关系、平衡、相互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协同形成良好的城市与社区愿景一无所知,实际上就等着卖硬件、卖摄像头、卖大屏。
那么,Sidewalk Toronto的中止是否让国内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项目压力减小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得好:“甲方的眼界就是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力”(出自非著名城市学者茅明睿),自从Sidewalk Labs火遍自媒体,现在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项目方案里要是没提Sidewalk Labs、丰田Woven City、沙特NEOM(韩国松岛新城是万万不能提了),团队要是没参与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基本就被打上了二流及以下的标签了。甲方见过好的了,岂能还容得下过去的那些价值偏颇、场景稀疏、愿景狭窄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呢?哪怕Sidewalk Toronto没了,这不正是证明我们制度优越性,在智慧城市新基建上超越美国的时机么(没错,虽然Toronto是加拿大的,Sidewalk Labs可是美国的)?浙江未来社区的出台恰逢其时,“九大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传统以安防应用为核心的架构,在最近一年的智慧社区项目方案里,我们也终于可以看到“15分钟生活圈、完整社区”之类的表述了,虽然厂商的技术方案里仍缺乏真正能支撑的东西,但城市观毫无疑问是进步了的。
在Sidewalk Toronto中止、丰田Woven City、沙特NEOM和雄安新区还在建设早期的背景下,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价值观符合中国城市治理要求、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要求,有背景多元的团队参与,且已经初具规模的智慧社区项目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
2019年初,双井街道获得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的批示,成为了北京精细化治理示范街区;2019年7月,双井街道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成为中国被纳入国际可持续试点的第一个社区级试点(与之同时入围的还有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为了兼顾北京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要求和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社区要求,与双井街道办事处紧密合作,建立了基于新城市科学的双井街道城市治理实验室,基于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依托新城市科学,推动双井的街区更新与治理。
面向这双重目标,我们共同策划了12个具体项目,梳理了每个项目针对的具体目标任务,实现了中国城市治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两类叙事的对接,有助于未来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项目参与国际对话。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市民政局社工委、北京市规自委、朝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建了包括ISA意厦国际、AECOM、草图营造等设计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院校,愿景集团、乐成集团、富力集团等双井在地开发运营企业,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北京中社社区培育发展基金、北京社源文化、造点MakePoint等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若干双井居民中的城市学家、规划师、建筑师与其他社会科学专家构成的联合创新团队,共同推进这些计划。
整个计划以“井井有条”街道大脑为核心,以感知、体检、模拟、参与、设计、实施、评估为流程,建立了移动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街区的空间、人流、事件、环境等要素的全面感知,开发了基于海豚象限的社区体检模型、基于旱獭象限的生活圈仿真模拟模型、基于多智能体(Agent-Based Model)的小微空间设计优化模型,依托跨大屏、桌面和手机终端的智能报告系统实现对双井街道治理和更新的全面支撑。
我们甚至开发了一套智能盲杖,以盲人的行为数据对双井街道的无障碍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在全北京率先完成街道无障碍环境普查。
图 基于雷达反射波和GPS数据的双井街道步行环境复杂度评估
迄今为止,除了无障碍的第一,基于“旱獭象限”智能评估的《百子湾南区规划建设方案》是全北京市的第一份由街道起草提交市规自委的规划实施方案;我们参与的《东城区马圈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是北京市第一个跨街区协作的责任规划师项目,“旱獭象限”支撑了街区公服便利度的相关分析;位于苹果社区北侧的“井点一号”小微空间更新项目是朝阳区第一个动工的微空间更新项目,在这个项目中,街道大脑的多智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支撑了设计方案的模拟和优化,使其能对未来到访的儿童、老年人、中青年——尤其是附近工地的工人和外卖员更加包容,并精确的预测了改造后会带来的效用……
双井当然无法与Sidewalk Toronto相比,前者项目投资还不到后者的1/4000,面积(5平方公里)却是后者的100多倍 (原计划一期13亿美元投资的面积才12英亩合4.9万平米,即便算上整个Eastern Waterfront,也才3.24平方公里),但我们有着相似的价值目标——人性、包容和可持续;有着丰富而立体多元的场景,且以人为中心;我们也使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但我们只用来评估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不,我们没有做人脸识别的计划,我们有节制的使用数据和技术,仅用了数十台传感器就实现了整个区域街道空间的环境监测,尽可能减少居民的隐私代价……
2个多月之后,双井街道将会接受由联合国人居署和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及若干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的验收,以评估自2019年7月以来街道是否按照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要求进行了改进提升。但整个双井街道的精细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并不会就此结束,因为我们坚信,正确的“智慧社区”刚从这里起步。
2017年10月,Sidewalk Toronto成立,参与雄安新区工作;
2020年5月,Sidewalk Toronto中止,双井街道城市治理实验室网站上线。请访问新官网:http://.com,并跟踪关注“典型案例”栏目,我们会保持双井街道城市治理实验室栏目的更新。
欢迎有识之士加入双井计划
我们招人~详见二条
是的,这是一篇软文,但是我很有诚意。

发简历到jo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