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要支撑之一,从资源保护、利用角度出发,通过综合分析国土空间现状及问题、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划定不同类型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合理安排重大工程,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本文以贺州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为例,讲述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新思路、新视角。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对各规划的指导约束,是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的有机融合,具有全域性、统领性、战略性作用,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内容将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规划目标和价值导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手段,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工程性、实施性。其中,过程性、实施性是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框架的补充、支撑与完善。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作为贺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必备专题之一,以问题为导向,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为基础,以国土空间为对象,以生态单元为单位,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工作,并与“双评价”、“贺州市辖区村庄布局研究”等必备专题衔接,共同服务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分为国土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两个维度,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共同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目标。
国土综合整治是指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质量提升、土地生态修复、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新技术,通过修复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质量,发挥国土空间的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的治理活动。生态修复是在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综合措施,对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整治、生态重建、生态康复的过程和有意识的活动。
基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的内涵,明确专题的目标任务、重点方向,梳理专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思路,依次为识别现状问题、构建生态格局,划定重点区域,确定重大工程,制定对应策略,补充保障措施。在专题研究思路框架基础上,以科学性、针对性、实施性为原则,补充完善专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2.2.1 现状识别
现状问题识别是在系统梳理国土空间各要素基本概况后,分析区域内自然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概况、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国土整治实施情况等基础信息,识别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存在的显著问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理论对贺州市“山水林田城”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得到贺州市国土空间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2.2.2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即生态安全框架,为景观中存在的潜在的生态系统安全格局,为保障国土、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永久性格局,为我国划定生态用地、完善和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等区域调控政策的有效工具。基于贺州市整体区域概况、现状问题小结,综合“双评价”、全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评价结果,依托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规划,通过空间叠加,识别生态节点、生态廊道与生态功能区,最终以贺州市内5个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生态节点,贺江、桂江为主要生态廊道,姑婆山脉、西岭山脉、金鸡岭山脉、大桂山脉为主要生态屏障,构建贺州市“两带四区四屏障”生态安全格局。


2.2.3 重点区域
基于上述贺州市“两带四区四屏障”的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现状问题分析、“双评价”成果、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极重要保护区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划定,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汇总各要素最终划定贺州市单要素及综合整治修复重点区域。
(1)单要素整治修复重点区域
根据贺州市现状问题分析结果,市域范围内存在的显著问题主要为山、水、林、田、城5个方面,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贺州市单要素整治修复区域分为五类:矿山生态修复区域、水环境整治区域、森林整治区域、农田整治区域、人居环境整治区域。
矿山生态修复区域的划定以提升景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森林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旅游发展等为出发点,结合贺州市现有生产中矿山点位、交通干线分布、旅游景点分布、自然保护区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因素,综合考虑划定矿山生态修复区域,重点修复覆盖范围涉及八步街道、望高镇、黄姚镇、仁义镇等。


水环境整治区域的划定目的为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障水源涵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发展,分析贺州市水环境现状,以中心城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分布、交通枢纽点、工业农业区分布等为主要参考因子,综合划定水环境整治重点区域,整治范围涉及八步街道、文竹镇、贺街镇、信都镇、昭平镇等。


森林整治区域的划定基于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景观面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等层面,以贺州市森林资源概况为分析基础,重点参考贺州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公益林商品林分布、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病虫害等要素,综合划定森林整治重点区域,整治范围覆盖大脑山林场、北陀镇、里松镇等。


农田整治区域的划定对象为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永久基本农田、与农村居民点的毗邻程度,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从优化耕地布局、提升农田质量角度出发,以贺州市现有耕地分布为基础,结合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提质改造、后备宜耕等各类农田整治潜力情况,兼顾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相协调,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综合划定农田整治重点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涉及富川瑶族自治县中部、钟山县中部等,耕地提质改造潜力主要覆盖平桂区北部、八步区南部及钟山县中部与东南部等。


人居环境整治区域的划定以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城乡布局、提升居住质量为目标,以现状城乡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分析低效闲置用地分布情况,结合现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分布、城镇内部生态系统质量等因素,参考生态保护区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综合划定人居环境整治区域,整治重点范围涉及钟山县中部、平桂区南部。


(2)综合整治修复重点区域
依据现状问题分析及上述5个单要素整治修复重点区域划定成果,在明确贺州市现存显著问题基础上,将贺州市综合整治修复区域划为三类: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区域、矿山综合整治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区域划定以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从“山上山下、岸上岸下”、多层次立体化的角度出发,依据山、水、林、田、城单要素重点区域划定结果,结合矿山及流域生态修复、森林保育、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土地综合整理、自然灾害防治等出发点,综合划定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区域,整治重点范围涉及贺江、桂江流域。

矿山综合整治区域的划定在梳理贺州市矿山、交通干线、流域、城镇、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周边城镇景观与大气环境优化、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周边水环境生态修复、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等因素,划定矿山综合整治区域,整治重点范围主要分布于饮用水源、在建矿山、废弃矿山、城镇及交通沿线周边。


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的划定基于三调数据、三线划定,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优化城乡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通过城与田单要素重点区域叠加分析,综合分析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的衔接,根据国土资源现状分布情况,综合划定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重点整治范围涉及仁义镇、羊头镇、公安镇、石家乡等。


2.2.4 修复策略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相关策略的提出,为专题更好开展提供依据参考,进而辅助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定。根据划定贺州市三个综合整治修复重点区域,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理念,结合现状问题分析结论,提出整治修复策略包含矿山整治修复与地址灾害防治、水环境生态修复、生态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5个方面,详见如下图。


2.2.5 重大工程
重大工程是实现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目标的关键步骤,也是专题实施性、过程性的重要体现。依据已划定的贺州市3个综合整治修复重点区域,结合相应整治修复策略,给出针对性的重大工程安排。
(1)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重大工程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安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加强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从“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的角度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
治理模式:综合考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流域生态受损、地质灾害等因素选定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示范点。矿山生态修复主要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塌陷坑)回填、复绿、造景、生态涵养林种植等修复工程;水质改善、岸线修复主要通过清淤疏浚、污水净化、优化两岸水网系统、建立雨洪预警监测平台等措施改善水环境;林地生态修复采取低效、残次林地保育、复植等措施;土地整治采用增减挂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等修复治理工程。
治理意义:通过流域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效解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内存在的显著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涵养,保障人居生活环境安全与健康,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2)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基于贺州市矿山开采利用引发的现存问题给予安排计划,坚持可持续发展、人类宜居原则,对矿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治理模式:根据矿区地灾隐患、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损毁占压、地质环境破坏等问题综合落定重大工程示范点,针对上述问题主要采取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等多重措施。矿区地貌重塑包含边坡整理、场地回填等工程;植被重建、景观再现包含水土保持林、乔灌木、边坡爬藤植物种植等措施;生物多样性重组包含水源涵养等工程;矿区废弃地采用腾退部分压占建设用地等措施。
治理意义: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恢复提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面貌、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安排充分考虑土地综合整治的典型性及必要性,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原则,按照乡村振兴、美丽国土、生态良田等思路统筹安排一系列土地整治工程项目。
治理模式: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耕地提质改造潜力、农田面源污染风险等综合选定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示范点。在示范区内,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统筹推进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等工程措施;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有序开展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及其他低效闲置用地整理等工程项目;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开展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治理意义: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提高低效建设用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布局。


2.2.6 保障措施
为保证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的实施性、落地性,促进专题项目的顺利开展,基于重大工程的安排,特提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监督后期管护等3方面保障措施,并给出专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表,详见如下。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表


回顾贺州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全域性、过程性、实施性的专题。其基于全域全要素的整体构架,站在统筹的角度,系统化分析区域概况及现状问题,构建极具本地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重点区域,安排重大工程项目,提出策略及保障措施,实现最大化国土空间价值、提升生态稳定性等目的。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等多个专题研究之一,与其他专题呈现整体与局部、输入与输出、刚性与弹性的关系,各专题之间按照“跨界合作、各尽所长、统分结合”的原则,汇聚各领域各专业的技术、人才,共同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5级,不同级别侧重点不同,由战略性、协调性、实施性依次演绎,不同级别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应与对应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侧重点紧密结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并结合新型信息化技术,遵循空间资源一本账、空间规划一张图、编管协同一张表、空间管控一平台的原则,适时适宜调整专题研究思路及工作内容,体现专题研究工作的智慧化、智能化,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的提炼和政策建议的响应提供扎实基础。
部门简介:
土地整治事业部,目前拥有60余人的技术团队,由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环境工程、城乡规划、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的人才组成。一直以来,整治事业部秉持“客户为上”、“服务创新”的理念,持续深耕国土整治,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可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耕地质量评价等单项或综合整治业务;同步拓展矿山、水、林等生态修复,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在开展多个市县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全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规划、项目策划及工程设计、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及上述各类整治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