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F】“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13 00:00:2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进入“十三五”时期,乡村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
期叠加”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乡村转型入手,通过梳理传统乡村转型的模式与机制,以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要求。
作者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
谢霏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蓉,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志刚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主动型“就地城镇化”将是下一步乡村转型的重点方向,未来乡村规划应主动面向“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空
间转型,注重城市边缘的乡村城镇化,注重推进维护“乡村性”和“人的城镇化”。此外,生态维护和农业转型问题也将成为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
“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的机遇、
挑战与要求
1
机遇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高位引领新
农村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
美丽中国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重大部署以来,农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历
史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中央、
省和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将不
断加大,农村建设将得到各个层面的政
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
和社会经济建设,以及村容村貌和农村
生态环境的改进,势必能补齐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中农村这块“短板”。
(2) 乡村规划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
重大研究领域。从只支持小城镇发展和
规划的“十五”,到将乡村规划列入一
个领域并得到支持的“十一五”,再到
为乡村规划、公共服务和数据建设等提
供大力研究经费支持的“十二五”,乡
村规划得到了极大认可。国家对村镇研
究的重视,为“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
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乡
村规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
挑战
(1)“半城市化”问题突显。进入新
时期,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拉大了城乡差
距,乡村人口开始脱离农业生产,大量
涌入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形成“离
土又离乡”的乡村城镇化现象。然而,
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已经转向非农产
业的同时,乡村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
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
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
融入城市社会,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
属感,日益被孤立和边缘化,“半城
市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乡土文化流失的严峻形势。过去
在乡村发展中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目标,
将乡村作为单一的产业、居住或生态空
间,忽视了乡村的多元价值。由此带来
的乡村特色文化景观破坏、村庄消失和
“乡愁”记忆丧失等问题,使得乡村空
间逐渐分化、村落空间衰退,导致
传统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和再利
用形势严峻,乡村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剧
烈变动。
(3) 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土地问题迫
在眉睫。
我国乡村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存在产权不明晰、征地制度
补偿标准低和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土地
资源未能进行有效配置。随着大量农民
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无人管理,出现“空
心村”和荒废土地等问题。
3
要求
(1) 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入“十三五”
时期,乡村要发挥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
源优势,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并创造新的
就业岗位,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
村就业,从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上实现
工农一体化;加快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
的“城市转变”,打破以往城乡“二元”
结构体制,实现“人的城市化”。
(2) 重视生态维护。
“十三五”期间,乡村规划
需本着“集约发展”的理念,通过划定
乡村各类功能性空间,严格控制村庄建
设规模,推动村庄用地的高效与集约利
用;本着“区域融合”的理念,加强村
庄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功能板块的联系,
融入区域生态网络的大格局中;本着“绿
色发展”的理念,引导循环型工业、生
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等资源环境友好型产
业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产业体系;本着
“低碳生活”的理念,完善乡村沼气工程、
污水净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建设“乡村
文化绿道”,将乡村整合进区域休闲网络,
整合配置城乡公交网和乡村公共设施。
(3) 重视农业转型。
在乡村规划中应加大对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
入,根据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构建“三
产联动”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一方面,
发展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业消费
的农业形式,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
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与电商物流、个性
消费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提
高乡村在“流空间”中的可达性,提升
村庄产业的辐射影响力;同时,发展体
现绿色健康的乡村服务业,如农业技术
服务、农产品展贸、乡村旅游和文化体
验等。
(4) 重视乡村文化。
在乡村规划中,应本着历史传承
的原则开展风貌规划与建设,加强乡村
历史建筑保护,体现地方文化魅力;对
乡村地区推行特色资源普查工作,加强
对乡土景观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分类保护,
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景观功能与形态;挖
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将传统
技艺手工、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有机渗
透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并与乡村产业、
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变革
模式与规划应对策略
1
主动型“就地城镇化”模式
“就地城镇化”的推进
模式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前
者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的城镇化,是村民
自主自愿地探索和推进的城镇化。而被
动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源性的城镇
化,是由外力进行强推的城镇化,最典
型的是大规模征地拆迁,“圈地造城”,
往往因没有村民的参与,而得不到村民
认可,甚至出现心理上的抵触行为。
因此,必须从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城镇化
转变。通过乡村规划推进主动型“就地
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兼业化和职业化
经营,逐渐使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
一种职业,让进城农民共享城市文明,
提高收入和确保家庭团聚;使在乡者愿
意为土地耕种倾注心力,获得与付出
相匹配的收益;提高全民对农村和农
业的认同感,改造传统农业,再造“乡
土中国”。
2
规划应对策略
(1)
产业先行,提供充足的就业平台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要重视
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将乡村
产业融入城市网络格局中,通过与城市
建立合作关系,享受资源优势,克服生
产要素资源及服务业等方面的不足,在
区域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其次,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通过
政府政策引导,加快产业内部优化,提
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重视以信息化
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
(2)
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在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中,应该重
视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投资,
发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导
作用,将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基础设施
建设中,实现基础设施的产业化,保证
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同时,随着户籍制度以及农地流转
机制的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逐渐
成为缓解城乡差距、解决“半城市化”
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对于大都市边缘区
的乡镇,尽量避免由于快速城镇化带来
的公共服务配套的盲区与缺项地区,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
乡村复兴,维育乡土特色与文化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不仅应强调
乡村空间的美化、乡村用地的集约,更
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建设思维,强调多元
转型。同时,还需着力化解乡村发展矛盾、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挖掘乡村内涵和塑
造乡村特色,使乡村真正成为与城市相
得益彰的靓丽空间。
※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