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上图中正阳门的老相片,站在拍摄她的原点,按照同一角度看过去
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将老照片中的城门拽出历史,矗立在现代的高楼之中,是否算是另一种重生?
“爱志愿网”(点击文末二维码关注)专门策划了“复活老北京”志愿活动,计划让消失的老北京城门城墙以影像的方式重现,畅想那些华美的老建筑如何与现代城市相生与共。为了让大家了解北京城和这些已消失的建筑变迁的过程,他们专门整理了这篇科普小文,大家一起涨姿势~
迫不及待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话说北京城的历史有3000多年,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初年,那时有个西周的封国叫蓟(一种野草),别看国名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据《礼记·乐记》记载,蓟国人为黄帝的后人,是根正苗红的华夏祖先。
不过那时普遍生活困难,虽说血统高贵,但并没什么卵用。蓟城在现今广安门一带,按照《郡国志》记载其大小 :“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大概有这么大:后来到了金国,完颜亮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一跃成为北方中心。此公弑君篡位,死后被贬为海陵王,不久又被贬为庶子,据说其荒淫无度,因此在影视剧中他的形象是...然后就到了逆天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雄才大略,带着一班具有国际背景的设计师耗费二十余年建成了元大都,参加此次工程的主要人员有...建成后的元大都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号称三头六臂两足哪吒,它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所讲的老北京城,指的是明清两朝留下的内城和外城。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对哪吒的造型很不满,认为其对自称为龙的真命天子不利,因此着手改造,截去哪吒左膀右臂和两只脚。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又在宫城与外城之间建一圈皇城墙,建成后的样子犹如一只手竖起中指,对元朝表示了深深地不屑,于是,北京城变成了这个样子:时间到了16世纪,嘉靖是个没有安全感的皇帝,虽然他比明朝绝大多数皇帝在位都长,却一直担心来自蒙古军队的入侵,因此他决定在北京内城外再建一圈城墙!不得不说,中国的皇帝都有修城墙的癖好不过建城墙是要花钱的,刚把南面的城墙建完,大臣们发现,钱不够了。缺钱是一方面,更让人无语的是,既然要抵挡蒙古军队入侵,那为什么不先从北城墙修起啊?没办法,只能修两道南北向的城墙与内城的南城墙连起来,和内城形成一个“凸”字形。嘉靖皇帝把皇城的中指又向北方竖了一遍,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北京的样子了,后来大清朝一直维持着明朝北京城的规制,除了改几个城门名字之外。不得不说,北京城在大清朝手里维护得还是蛮好的,直到1900年庚子之变前,北京城都还和新的一样。时间到了大清晚期,有一群信了邪教坚信自己刀枪不入的无辜群众,突然激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知哪个神给了什么启示,决定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杀洋人!不过那时来中国的洋人毕竟少数,不像现在这么容易碰到,而且洋人一般都住在租界里有警察保护,咋呼了半天也没杀几个洋鬼子,这可让急于完成KPI的拳民们异常恼怒,杀不了大毛子,那就拿二毛子开刀!几个人一合计就去了前门大栅栏,那地方是商业区,二毛子多。到了大栅栏不由分说,一把火烧了老德记洋药房,火借风势就爬上了前门楼子,这座规制最高的箭楼就这么烧成了碳。两个多月后,驻扎在瓮城中的八国联军英军雇佣军印度兵在正阳门内燃火,正阳门城楼也被烧成了碳。清末乱世纷争不断,老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炮火洗礼,在庚子年间就有多处城门楼、箭楼、角楼因炮火损毁,但这仅是皮肉伤,当时局平静下来后,清廷也尽量予以修复,包括以上被焚毁的正阳门。当政权传到民国时,大清交到中华民国手中的还是一个相对很完整的北京城。真正转折北京城墙命运的,发生在民国四年(1915),这一年我们的主角登场了,他首开有计划拆除北京城墙的先河。1915年正值袁世凯任大总统,时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的朱启钤,为改善北京交通,向总统提出《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文》,最终在袁的首肯之下付诸实施。那么一百年前北京交通到底拥堵成什么样子?时人举例说明:外城老百姓进到内城,通过前门城楼就要花一个多小时。此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生于1872年,卒于1964年,一生经历清末、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阶段,五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曾任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61年周总理还为其主持了90寿辰庆典,并幸运的在66年前去世,不愧为人生赢家!1915年6月16日,朱启钤手执袁世凯亲赐的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永便交通”字样的银镐,率先刨掉第一块城砖,拉开了北京城改造的序幕。因此朱启钤也成为第一个拆除北京城墙的人,有图为证:虽然在随后的15年间(1915-1930),北京城在一系列以改善交通为目的的改造中,拆除许多瓮城和皇城墙,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在改造期间也非常重视对原有城墙、城门楼的保护。这期间最令人痛惜的是把内城皇城墙改造没了(原八公里仅存不足两公里)。1950年后,同样以改善交通为目的,整个北京城的内外城墙只剩下不足两千米,城楼只剩下一个半。昔日雄伟壮阔的老北京城墙城门就这样消失了。

——言归正传!——
于是,我们萌生出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将老照片中的城墙拽出历史,矗立在现代的高楼之中,是否算另一种重生?我们计划依照保存下来的关于各个城门的影像资料,在同一拍摄地点,按照同一角度拍摄一张现在的相片,再将原来的建筑复活到现在的相片中,让我们畅想,如果那些老城墙、老城楼活到了现在,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为达到这个光荣伟大艰巨正确的目标,我们需要既专业又有情怀的志愿者。
我们不需要你能徒手画出精确度达到1米的北京全图,也不需要你看一眼地图就能测算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更不需要你将不同时代的北京地图烂熟于胸。
我们只需要你能勤勉踏实、认认真真的根据我们提供给你的地图资料,或通过其他途径,确定出已经消失的城门的准确位置。我们不需要你是摄影达人、获奖无数,也不需要你装备精良、技艺精湛,更不需要你影史理论出口成章。
我们只需要你乐于探索,热爱摄影,并且能搞到一台像素不低于1200万的相机。我们需要你技术精湛、工作认真,我们需要你脑洞大开、创意多多,我们需要你任劳任怨、无悔付出,嗯,最好还要颜值爆表。
我们欢迎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历史迷、建筑迷、技术迷为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指正!说了这么多,还等什么,更多信息和报名方式,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爱志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