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权,云南大理人,1927年生,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设计工作,以及中国园林和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孜孜以求、勤耕不辍,为我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业内也享有极高的声望。发表过园林、风景、古建筑、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三十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名山风景区》、《中国古典园林史》,参编《园林建筑设计》等。因病于2007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本书共八章,58小节,共792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三节 商、周
第四节 秦
第五节 西汉的皇家园林
第六节 东汉的皇家园林
第七节 汉代的私家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邺城 洛阳 建康 综述
第三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庄园、别墅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其他园林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公元589-960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长安、洛阳
第三节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第四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郊野别墅园 文人园林的兴起
第五节 寺观园林
第六节 其他园林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
(宋代 公元960-127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东京、临安
第三节 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 临安
第四节 宋代的私家园林
-中原 江南 文人园林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的寺观园林
第六节 宋代的其他园林
第七节 辽、金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元、明、清初 公元1271-1736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大都、北京
第三节 元、明的皇家园林
第四节 清初的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第五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第六节 北京的私家园林
第七节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第八节 寺观园林
第九节 其他园林
第十节 小结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
(清中叶、清末 公元1736-191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大内御苑
-西苑 慈宁官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第四节 行宫御苑
-静宜园 静明园 南苑
第五节 离宫御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清漪园(颐和园)
第六节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小盘谷、个园、瘦西湖、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小莲庄)
第八节 北方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半亩园、萃锦园、十笏园)
第九节 岭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余荫山房、林本源园林)
第十节 私家园林综述
第十一节 寺观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法源寺、古常道观、乌尤寺、清音阁、黄龙洞、太素宫、潭柘寺、国清寺)
第十二节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 衙署园林 书院园林
第十三节 少数民族园林
-概说
-藏族园林实例(罗布林卡)
第十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人类也像其他的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大自然系统才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生物圈的范围,从地球表面向上延伸到鸟类能够飞翔的天空,向下延伸到阳光能透入的海中以及植物能扎根的土壤深层。人是不能完全脱离大自然环境的。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们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环境,或曰“人造自然”。城市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势必要寻求直接接近大自然的机会,或者创造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这些需求势必相应地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繁复、从低级到高级,这就形成了园林发展的最基本的推动力量。
第一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主动作用极其有限,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这一阶段的特点: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第二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古代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一些地区首先发展了农业,人类随之而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农业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太阳的热能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种植和驯养的技术发达,早先的采集和狩猎已经不再占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地位。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 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 《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规整式园林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代表——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在英国广泛使用促成了产业革命。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陆续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工业文明兴起,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人们开发大自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前所未有的
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其结果,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生态系统从早先的良性循环急剧向恶性循环转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相对集中,城市人口密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居住环境恶化,这种情形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更为显著。“人定胜天”,人们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然而,人们对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过多必然要受到它的惩罚,两者从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有识之士预见到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带来的恶果,相继提出种种改良的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1.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 信息文明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腾飞,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大为提高,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来参与业余活动。与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有着直接关系的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人类认识到过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认识到开发、用的程度超过了资源的恢复和再生能力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19世纪末期兴起的生态学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而且逐渐向社会科学延伸。此阶段园林的特点:
1.私人所有的园林、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以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
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在园林中”已经由理想变为广泛的现实,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相当数量的“园林城市”。
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
园林的规划设计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由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城市外围营造的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甚至更向着广阔的国土范围延展,形成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同时,举凡农业、工业、矿山、交通、水利等自然开发工程都与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减少乃至消除它们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3.在实践工作中,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因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成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世界的主要的园林体系之一。其所经历的大约二千年持续不断的延绵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持续发展的宏观自然背景:自然生态最好的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平野景观、山岳景观、河湖景观、海岛景观、植物景观、天象景观等等,为兴造风景式园林之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极为多样的摹拟对象,无异于园林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由56个民族组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孕育了古典园林的产生,并且自始至终启导、制约着它的发展。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直到公元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经济方面:封建社会确立的地主小农经济体制,农业为立国之根本。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权集中于皇帝一身,集权政治的理念在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
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
响也十分巨大:举凡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的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筑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关系;至于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景观之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等,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释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教导信徒们遵照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期生前斩除一切烦恼、死后解脱轮回之苦,宣扬一种重来生的“彼岸世界"、不重现世的“此岸世界"的消极出世的人生观。佛教中禅宗的汉化程度最深,影响也最大。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视人的“悟性"。这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也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当然还有其他的许多要素,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背景。其中,“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三个要素应予以特别关注。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的原初主旨,早在西周时便已出现了。它包含着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故
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二层意义,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三层意义,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汉代儒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绎为“天人感应"说。
这种感应关系奠定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地貌景观的营造,其在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中尤为明显。“天人合一”的哲理经过历代哲人的充实和系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启导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健康发展,把园林里面所表现的“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始终整合如一,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一一一天人谐和的境地。
寄情山水
“受到“天人合一”哲理潜移默化的士人们,发现了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尔后,美的山水风景经过人们的自觉开发,揭开了早先的自然崇拜、山川祭祀所披覆其上的神秘外衣,以其赏心悦目的本来面貌而成为人们品玩的对象。从而导致游山玩水的行动:这种行动逐渐普遍、活跃,则又成为社会风尚。无论在朝者、在野者,得意者、失意者,咸以游览山水风景为赏心乐事,祖国的名山大川无处不留下他们的游踪。
在中国历史上,山水风景、山水画、山水文学、山水园林的同步发展,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一一“山水文化"。
崇尚隐逸
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景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之为“隐士园"了。综合地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一一隐逸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
衙署园林。衙署也称作衙门,是封建时代各级官吏行使统治权力的场所,包括中央和地方省、州、道、府、县等,建筑规模和布局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衙署的庭院绿化点缀,早在唐代已有记载。另外,在衙署内的眷属住房的后院建置小园林,犹如住宅的宅园。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这个封建大帝国的疆域如此之广,历史如此之长,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固然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但根本、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的原因则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三个特殊条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三个条件起着支柱和互相制约的作用,好像一鼎的三足支撑着帝国的稳定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根据这个情况,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人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形成儒、道、释互补共,但儒家仍居正统地位。园林的发展进全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封建文化的发展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
从清代的乾隆朝开始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人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一一现代园林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与英法的园林手法不同。
木框架结构以四根柱子所范围成的空间为基本单元,谓之一“间”,若干间(通常为三、五、七、九之奇数)拼联成单幢的个体建筑物,绝大多数为长方形,也有方形或其他几何形的。个体建筑的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宜性。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宜性,再结合于建筑的功能要求,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与英法的园林手法不同。
后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较多,建筑密度较人,因而匠师们得以充分发挥建筑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作用:其一,“点景”和“观景”,即利用建筑物来点缀此处风景,甚至“画龙点睛”而成为一处景域的构图中心,同时又借助建筑物来观赏他处风景,包括园内之景和园外借景。其二,组织园林空间,即由建筑物配以山石、花木围合组织而成的半建筑空间,它们既不同于庭院之为纯建筑空间,也不同于山石、植物围合的自然空间。许多优秀的园林作品,就是由一系列的自然空间、半建筑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極,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3.意境的含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对待“言”、“象"、“意”的关系上,从来都把“意”置于首要地位。先哲们很早就已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命题,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和存意的象了。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四大特点及其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一一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些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