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规划的价值定位从蓝图式静态型转向政策式动态型,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成为掌握城市实际发展动态、反馈优化规划、有效指导落实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体现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关键举措。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央提出“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下,规划面临全方位改革的环境背景,总体规划制度本身面临适应城市发展阶段转型,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化环境,以及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完善和规划运行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要求。同时,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强调“双评估、双评价”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实施评估在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
从国内实施评估发展的历程回顾来看,实施评估的效用从简单的技术性评述比较,到成为强化现代化空间治理能力及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方面的主要环节。
本文从新时期规划实施评估的新要求出发,结合杭州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实践,提出规划评估框架的思考,以期为当前众多城市面临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与技术框架的完善提供参考。
规划评估的新要求与再认识
1.1 规划评估的新要求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明确提出要加强规划监督管理。规划评估对于检验建设成效、指导建设行为、评价管理绩效、优化城乡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技术层面,住建部在2016年全国规划工作改革座谈会中提出完善“五个一”的要求,即一张图、一张表、一报告、一公开、一督查。同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并结合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总体规划评估价值与作用的体现
1.2 评估作用的再认识
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既是对城市过去一定时期内规划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用以检验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是否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即作用于“实施”);又需要在对当前甚至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审视规划是否适应城市发展的趋势,提出重点关注方向,为新一轮规划编制提供建议参考(即作用于“规划”);同时还应当从管理和机制层面有所反馈,为规划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好的治理框架建议(即作用于“管理”)。因此,规划评估工作可以说是串联“规划—(建设)实施—管理”3大方面的重要环节。
杭州总规评估技术框架构建
2.1 背景与目的
杭州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基于杭州市第五版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修订稿,于2016年1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本轮杭州总规评估是在杭州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即将到期、新一轮总体规划启动修编的背景下开展的。杭州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评估—战略—规划”三步走计划,实施评估作为“第一步”于2017年开始编制。检视规划实施,把握城市问题,完善管理机制是本轮杭州总规评估的核心目的。
2.2 评估技术框架
基于以上评估目的并结合《评估办法》要求,本轮评估提出“一平台、两线索、一保障”的评估框架。
(1)一平台为基础,完善评估数据支撑。以规划评估工作为契机,搭建城市规划基础数据平台,构建评估框架体系。
(2)两线索为手段,着眼于“实施”与“规划”,全面评估过去并启示未来。形成“实施性评估+前瞻性评估”两条线索的技术思路。实施性评估聚焦于规划的“实施与成效”,不仅关注规划实施情况的对照,更是对规划编制有效性的反思与总结,是全面的“规划检讨”。前瞻性评估聚焦于规划的“反馈与优化”,重点面向未来,侧重“城市检视”。
(3)一机制为保障,衔接规划管理与机制建设。结合实施性评估与前瞻性评估的结论,从规划编制体系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的视角,提出适应于规划落实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议,体现了评估与政府治理工作的紧密结合。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思路
2.3 基础数据平台的搭建
杭州总规评估工作前期,规划技术团队与信息中心密切配合,整理融合手机信令、企业信息、人口普查、交通调查等多部门数据,构建了包括人口、用地、经济、住房等在内的9大类空间数据,并从市域、市区、主城区3个层面有力地支撑了评估工作(注:本文评估数据以2016年或2017年数据为准,下同)。
杭州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基础数据平台搭建
杭州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实践
3.1 实施性评估:聚焦空间、交通与民生要素实施情况的成效比较
3.1.1 聚焦国土空间,评价土地资源的配置绩效
(1)评估土地资源投放与人口布局的相关性,即空间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是否匹配。在杭州总规评估中,通过对现行总规“一主三副六组团”分区的人口、用地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各分区人口用地增长的不同规律。例如在“三副”中,江南城人口增长迅速,且与江北的主城人口流动相对密切,一体化趋势开始显现;而下沙、临平副城人口集聚效应均未如规划预期。因此在评估建议中提出,在新一轮的规划中应当进一步研究主城空间范围,主城的拥江联动应是新一轮规划空间优化的重要方向。
(2)评估空间配置与经济产出的契合度,即新增空间是否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杭州现行总规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强调东西两侧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但通过对东西两侧产业用地的地均绩效评估,并参考同时期新增用地分配比例,可以看到城市东部组团城市功能不足,但工业用地增长快速,新增用地占比超70%,产业质量不高,处于低绩效、高风险状态;而城西地区依托新经济活力足,面临高绩效高动力但空间供给不足的困境。因此,评估建议在新一轮规划的用地布局中,应当结合市场动力要素,强化对风险区谨慎供地、对高绩效区在生态优先前提下适度增加供给的空间发展思路。
(3)评估全域土地空间资源与发展导向是否匹配。按照双评估、双评价体系,规划应高度关注生态空间、乡村空间,全面缔造高品质生活。但现有规划受局限,缺少对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的有力管控,对乡村空间的发展指引也明显不足,导致生态空间被各类建设侵占,以及乡村整体建设规模缺乏监督的状况。
3.1.2 聚焦交通体系,评价城市交通系统的链接效率
(1)对外评估城市枢纽布局及链接能力。以杭州为例,当前空铁枢纽趋于饱合,但布局与链接不尽合理。一方面,铁路枢纽运力单点集中,90%集中在杭州东站,与城市能级和水平不匹配;另一方面,航空枢纽的快速链接不足,萧山机场是当前全国排名前10位的机场中唯一尚无轨道接入的机场,直接影响了萧山机场的区域服务能力与国际链接水平。基于此,评估结论中提出要构建与城市空间相匹配的城市枢纽体系,加强对城西、江南的枢纽覆盖;也建议优先推进机场与主要高铁枢纽的快速链接,构建直连直通的联络模式。
(2)对内评估核心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的耦合度。除了传统需要关注的路网长度、密度等交通指标外,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匹配度也是评价城市交通布局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杭州评估中,基于整体实施情况,叠加空间边界细化症结,发现在杭州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近郊地区,骨干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且轨道站点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错位的问题突出。因此,提出未来重点要完善城西、之江、富阳等新城区的骨干路网体系,并优化站点与中心体系,强化新增轨道站点与城市重要功能的有效联动。
杭州规划中心体系与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叠合分析
3.1.3 聚焦民生设施,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情况及服务水平
(1)横向对比,评估城市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在杭州评估中,通过构建7大类、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与国家标准及国内主要城市进行横向比对,衡量出杭州各类公共服务的配置情况处在中等偏上、趋势向好的水平,因此未来公共服务并不在基于量的规模化扩大,而在基于质的精准化供给。
(2)叠加人群特征,评估区县设施的配置水平。对杭州而言,老杭州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而新杭州人集聚在近郊,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评估。如上城区虽然养老设施人均量达标,但老年人居多,每1 384人仅1处养老设施,与杭州城市标准规定的500人相比,有较大缺口;而滨江、余杭的新杭州人居多,相应地对幼儿园、小学的设施要求高。结合这一特点,评估建议后期规划应在满足基本配套水平的前提下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基于社区大数据,评估基础公共服务的水平。依托评估数据平台,分别测算7类设施+绿地整体的居住覆盖率;并从可感知的15分钟生活圈出发,将市区范围1 857个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归类,从而得出绕城内外差异过大的特征,提出规划应重点补足新四区的设施配套,实现市区范围公共服务的均好性。
国内主要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3.2 前瞻性评估: 面向区域、国际、市场趋势的回溯审视
3.2.1 立足新地理格局,重新评估城市区域地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区域协同得到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应对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客观评价杭州在区域中的价值与地位是面向未来“规划”的关键。因处于上海辐射范围内,杭州区域地位微妙,加之经济总量长期落后于苏州,因此区域层面长期式微。随着21世纪初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推动,在长三角地区的新地理格局下,杭州的城市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现行总规对杭州区域地位的判断则仍存在时代局限。
得益于新一轮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长三角正在转向超越形态地理、产业垂直分工的功能联系体系。规划评估从新经济兴起、长三角联动等角度切入,发现长三角地区内部正在形成动力与空间格局的南北差异,北翼为要素驱动的层级化、组群化空间格局,南翼则呈现创新驱动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作为互联网经济的“大本营”和特色小镇的“策源地”,杭州有机会在新一轮发展中,与上海加速联动,共同作为核心区域,塑造沪杭双城引领创新的格局。因此,评估建议杭州应进一步关注区域价值的体现,紧抓平台经济的时代机遇,以大湾区和大都市区为抓手,强化G60科创走廊的纽带作用,通过功能与空间的双向协同,完成区域扁平化过程中的枢纽再集聚,提升城市地位。
3.2.2 针对新开放形势,科学评估国际化路径
与苏南地区的外向型出口经济相比,杭州长期呈现民营主导、块状经济的特征,导致杭州除旅游功能外,城市整体的国际化程度被低估。G20峰会的召开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导致对杭州的国际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对其国际化路径进行重新评估。
对城市的国际化评估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外企、外资、外籍人士等要素,而应兼顾国际化要素的引入和输出两个维度。基于这一评价模型,杭州当前的国际化建设不同于常规路径,而表现为输出能力突出、引入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因此在未来国际化发展中,杭州需要将优化资本服务、提升设施支撑、承办国际赛事作为未来国际化建设的重点战略,支撑世界名城目标。
国际化输出型、输入型指标评价体系
3.2.3 面向新常态背景,客观评估城市经济活力
在反思杭州城市经济可持续性时可以发现,当前杭州创新活跃、经济稳定,但也面临产业“脱实入虚”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杭州以模式创新为主,“硬科技”创新不足,存在丧失风口优势的隐患;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持续下降,难以支撑创新经济的有效实现,带来供应链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社会成本高企也正在影响创新活动。因此,杭州新一轮总规需要考虑引入科教资源、保障制造业空间、提供多元化创新载体等问题。
3. 3 实施机制评估:围绕机构与规划体系的治理完善建议
3.3.1 规划实施机构的权责评估
评估发现,杭州现行总规实施的主要阻碍聚焦在市级规划管理部门管辖权限不足。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受主管机构权责的限制,未能实现规模结构控制及开发边界划定的全域覆盖。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外围区县自管自批的规划管理体制,导致全市60%以上的建设用地缺乏精细管控而无序增长,中心城区内部同样存在通过镇建设用地途径,编制控规突破总规上限的历史遗留问题。
因此,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评估提出应以全域统筹为原则,扩大规划实施机构的管理职责,重点强化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等刚性要素的底线管控,充分保障规划落实,维护规划的法律效力。
3.3.2 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评估
一方面,杭州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详规划的传统模式,空间范畴不统一,下位规划超出上位规划确定规划区的情况并不鲜见。另一方面,规划体系层次跨越大,分区规划难以满足对战略性地区全局审视及精细化管理的诉求,部分区县在发展中主动进行片区规划的编制探索,如萧山空港地区、南部地区、余杭大城西地区等。
因此,这一问题亟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中加以理顺。建议高度关注区级层面的规划编制,尤其是下辖多区的大城市,建议按照市区“同步编制,上下联动”的思路,构建市区两级规划良好衔接的传导机制。针对“省管县”地区的县级规划编制,在加强刚性指标管控的同时,也应明确市级部门对纲要及成果审查与审批的有效参与,确保全市一张蓝图的一致性。
3.3.3 公众参与的成效性评估
评估发现,杭州在探索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是官方网站及时公开信息,确保市民群众及时了解重要规划与建设情况,建设单位可直接查询项目审批的进展情况和审批结果。
二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广泛开展线上公众参与。
三是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宣传活动,如“低碳城市科普展”“杭州记忆摄影展”等。
四是优化数字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的服务、办理、日常监管活动等内容全部上网、全程上网,建立统一的电子监管系统。
结语
规划评估工作仍然会一直成为审视过去、优化当下、探析未来的重要工具,其工作内容与方法也会在公共政策闭合链条中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升。
推荐阅读
◆ 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及评估中指标体系运用的思考
◆ 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创新探索——以上海崇明2035总规编制为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https://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