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文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城市规划师)
深圳市全境开拓的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一热就提出来了。是经过了一番分析研究,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而得出的结论。
1988年9月,我去深圳,说是要做深圳规划调整的工作。据当时深圳市建设局领导说,深圳的发展太快,人口增加很多,用地、水、电等全面紧张,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我们听了很为难,因为深圳总体规划刚编制不久,而且是一个水平很高、指导性很强的规划。所以我们只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当时深圳出现的难题,做些工作。
我们认为解决深圳的问题的关键:一是不能局限在特区里;二是不能以工业为主。而这两个问题是当时极为敏感的问题。特区与内地、与香港用铁丝网隔着,有士兵守卫,有巡逻车巡视,一般人们的心理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工业为主”是经以国家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为首的一些经济学专家们论证确定的,为此还出了专著,后经西安交大通过做深圳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加以肯定,所以也很少有人对深圳的发展以“工业为主”产生质疑。
在1998年底,提交了一份规划调整的报告,最主要的观点是扩大特区范围,把宝安、石岩等镇纳入到特区里来。由于该事太敏感,无人敢表态,加上很快就酝酿要学香港的城市规划体制,规划调整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1989年5月深圳市建设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咨询中心编制“城市发展策略规划”,成立了规划小组,负责人是张文奇,小组成员有蔡建辉(博士)、丁强、张志坚、马锦辉、刘学珍、孔彦鸿,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开始是由深圳咨询中心经理刘家麒负责管理的,咨询中心的副经理赵垂齐、总工孙骅声也介入,参与讨论,进行指导。后闵凤奎接任中心经理,闵经理对该项目更加关注,从总院请来了副总赵瑾、林秋华和清华大学的李康教授,在指导的同时,具体参与规划工作,邹德慈院长亲自来深圳听取汇报,原院领导安永瑜、贺雨也很关心此项目,亲自到现场调研,给予指导。
鉴于对深圳当时发展状况的认识,并要学习借鉴香港的规划系列和方法,确定了编制深圳市城市发展策略的指导思想:一是从较大范围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分析深圳市的发展方向、地位和作用;二是紧紧抓住深圳市的环境优势来安排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三是考虑与香港对接及1997年回归祖国后对深圳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四是特区和宝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做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深圳市与全球、全国、珠江三角洲及与香港的关系,确定了深圳市的发展方向和地位:深圳市将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金融、高科技工业比较发达的、贸工技结合的,外向型、多功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具有创汇农业的、环境优美的国际性大城市。深圳市将是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之一,交通枢纽城市,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中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市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依托,与广州、香港密切合作,三位一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另外,确定了城市发展目标。
当时深圳市的现状情况是:特区内用地非常紧张,其用地最多不超过150-160平方公里,已批出109平方公里,宝贵的特区城市用地大量被“三来一补”的低水平、劳动密集型工业所占用,当时特区内仅村办工业就有500余家,招留从业人员9万多人。当时咨询中心所在地—蔡屋围周围就布置了许多“三来一补”的小工厂,打工仔、打工妹拥挤在狭小的工作间的小宿舍里,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差,我曾见过一个女工要出去见她的一个亲人(按年龄看可能是该女子的父亲),工厂紧锁大门,老板不给假,把门者不敢给开门,相持很久,我因路过,未知最后结果如何。在咨询中心的楼下,就是一个小型的制药厂。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统计:1987年至1989年特区工业产值年递增率为32.4%,而同期暂住人口中工人人数的年递增率是38.5%,从效益比来看,1989年低于1988年,更低于1987年。工业产值的增加是以增加工人人数、特别是增加暂住工人的人数为代价的。这种低档次的工业与深圳市的地位、发展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香港的三来一补工业向内地转移的势头还很猛,从增加经济效益、节约成本的角度看,香港老板当然愿意把工厂布置在特区里,但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看到这种非常不合理的布局是不能坐视不管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圳市一个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案—“以特区为中心,有重点、分步骤的全境开拓。”所谓全境开拓,并不能理解为不分重点、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确定了几个开发区域(西部、中部和东部),在布局上形成三个圈层式发展。
深圳市城市发展策略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改变了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而是以贸易、金融和高科技工业为主;二是跳出特区,实行全境开拓。这两点重要结论基本被深圳市委采纳了,在1990年秋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市委会议上决定深圳市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并将宝安分成两个区,加大宝安开发建设的力度,加快宝安开发建设的步伐。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全境开拓的思想和做法仍是非常正确的和必要的。自1989年算起,特区发展又经历了15个年头,这15年特区确实有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是特区内现在建的太挤太密,有很多“握手楼”、“贴脸楼”,交通拥挤,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已不堪重负。未能达到人们想象的绿树蓝天、清新宜人的那样优美的环境。当然这里有不可抗拒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原因,也有特区内承担了过多的职能、没能把全境开拓的思想完全彻底地贯彻下去的原因。
在特区内做文章是永远找不到出路的。包括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也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下一步深圳的发展应该把“美丽”放在首位。
有人说,现在深圳市也未能实现全境开拓,因此全境开拓是错误的。其实不能这么看。1949年毛泽东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可到现在台湾也还没解放,总不能反推1949年提“解放全中国”是错误的。这要看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果是针对当时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那就是正确的。
还有个观点认为提全境开拓影响了西部轴线(深圳到广州)的开发,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因为在全境开拓中就是把西部开发作为重点的。从珠三角来看,广—深线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发展轴,深圳市要营造、借助、利用这条轴,但这不是深圳的全部,也不能因此而影响了深圳市的全方位的发展。把不同层面上的区域空间问题搅在一起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还有个论点是说,一提全境开拓容易分散财力和物力,有平均分配之嫌,这是仅从字面理解问题。其实全境开拓是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的,不是在整个深圳市里到处撒“胡椒面”。1949年提出“解放全中国”也不绝是把军力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使用,而是要集中力量啃最难啃的“骨头”。全局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转自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院庆系列丛书《五味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