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永军(中规院深圳分院)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发展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建国后,虽然在较短时间内经过改造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五阶段说”在相当长时间内禁锢了中国采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1982年翻译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观(三次浪潮——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突破了“五阶段说”的教条,打破了“姓社姓资”的严格区分,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型式、经济增长的阶段等逐渐深入人心。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大胆采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中国学习的对象从“以俄为师”转向“以美为师”。在单向度的宣传下,美国式的后工业社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梦想。
依托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涌入的移民、自由民主的管理传统,一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超过英国。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更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但工业比重降低的速度非常缓慢,美国工业产量仍据世界第一。随着冷战结束和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制造业仍很重要,2010年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从实施效果看,2012年美国工业占GDP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但2014年又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真可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不再来”。
德国和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中具有“工匠精神”的老牌工业大国。依托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德国和日本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冷战结束和中国加入WTO以后,尽管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德国和日本仍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基础作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2015年日本政府发表“制造业白皮书”,分析日本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
建国以前,受列强殖民侵略和内乱纷争的长期困扰,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建国后30年,尽管历经波折,经过艰苦努力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释放的制度红利,民营工业迅速崛起,也整体上拉低了中国制造的装备技术水平。2002年中国加入WTO释放的国际市场红利,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长足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不知是基于偏见还是其它原因,国际媒体对中国制造“血汗工厂”的指责甚嚣尘上,国内媒体也跟着起哄。在国内成本急剧提升的压力下,中国制造向东南亚、印度甚至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加快。尽管中国政府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但从工业占GDP比重看,2008年以来有降速过快的迹象,需要引起注意。
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工业占GDP比重
此为《深圳市龙岗区产业用地梳理和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的第一部分内容,后续内容请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