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江
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政府区委常委、副区长
张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延庆分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均超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延庆分局科员
张晓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规划师
杨丹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详细规划中心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摘要:《延庆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总体规划对延庆提出的功能定位,紧抓筹办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性机遇,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强化全区生态涵养功能,构建绿色空间体系。坚持服务民生,加强全区住房保障,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精品小镇、美丽乡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长城和各类文化遗产,体现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特色。坚持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关键词:分区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
延庆区地处北京西北部,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来、赤城等区县接壤,是华北与塞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延庆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北京长城文化带的龙头——八达岭长城,是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要赛区之一,2017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2018年延庆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二批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延庆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延庆分区规划》)作为延庆区级层面的总体规划,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指导下,落实党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对延庆区发展做出的全面指引和安排,是指导延庆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行动指南。
系统落实《总体规划》对延庆的要求,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延庆分区规划》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的各项要求,体现对《总体规划》的支撑和传导落实作用。规划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到2035年延庆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6平方公里,调控全区适宜的常住人口规模在38万人左右,并综合考虑旅游休闲人口的服务需求和安全保障。
规划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对延庆提出的“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功能定位,以八达岭长城、冬奥会赛区、世园会园区、中关村延庆园为载体,加强对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能的支撑作用(图1)。规划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加强长城文化带的文化保护工作,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围绕举办冬奥会、世园会重大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国际体育和文化交流功能,提升文化休闲旅游服务能力,高水平保障国家外交和外事活动;以中关村延庆园为核心培育特色创新功能,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完善延庆全域空间管控,实现由城乡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
分区规划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各项编制要求,实现多规合一,做到全域管控。扩大生态控制区范围,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扩展用地管控范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严格管理生态控制区内的建设行为,加大对非建设空间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对全域全类型非建设空间的整体统筹和管控(图2)。
延庆建设国际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发展方式全面转型
综合《总体规划》对延庆的定位、地处生态涵养区的特点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分区规划确定延庆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落实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向世界展示北京生态文明成果的窗口、首都市民休闲放松的心灵家园、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赢典范。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而是从粗放的发展模式向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分区规划坚定不移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经济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形成具有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依托生态优良本底,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与北京其他区尤其是中心城区相比,延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发展动力不强,在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延庆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是在完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的转型,而是在发展尚不完全和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的转型;既要保持生态本底的优良,又要实现发展的绿色转型,还要在转型中补齐设施短板、打造城市特色,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规划采取“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本底优越、举办冬奥会和世园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等有利条件,保护和塑造自身的文化、景观特色,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发展动力不强、整体品质不高等核心问题,形成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延庆特色答案。
保生态:强化生态涵养功能,发挥首都生态屏障作用
延庆地处北京上风上水位置,是全市唯一一个全区均为水源保护地的区,肩负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规划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山区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川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从59%提高到62%以上;以世园会园区作为主引擎,以各乡镇为主体形成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园艺景观,塑造林田花海的景园特色,将“绿景”转化为“美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确保首都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优势,为实现生态转型奠定基础。
强动力:构建绿色高精尖产业体系,塑造生态转型的动力基础
坚持生态化、专业化、国际化三大方向。利用冬奥会、世园会举办机遇和八达岭长城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国际级冰雪度假区”“世界级长城文化”“国际级园艺观光体验”三张世界级产业名片,围绕世界级产业名片完善产业生态链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无人机绿色高精尖产业,加快建设中关村延庆园。
坚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旅游与体育、文化、园艺、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农艺休闲、园艺文化、会议会展、文化旅游、运动康复、健康养生等产业,以“一轴两翼多点”冰雪产业布局和“一区多园”园艺产业布局为抓手,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科技创新与冰雪、园艺等新动力、新机遇的融合发展,促进人工造雪、冰雪运动装备等产品研发和设计制造发展,发展生物育种、园艺技术研发等产业。
统城乡:统筹推进宜居新城、精品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一是点线面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为重点,传承地域文化,坚持特色为点、串联成线、辐射成面,围绕冬奥、世园沿线,打造冬奥冰雪、园艺风情、长城文化、靓丽妫河、山水民俗五条特色美丽乡村风景线。
二是差异化建设新型精品小镇。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形成功能互补、特色分明、融合发展的四个城乡特色发展区。新城融合发展区围绕都市农业园艺和城市服务进行引导;西部文旅运动创新区的乡镇依托八达岭长城、冬奥会赛区和世园会园区,培育强化专业分工特色,吸引人口向镇区有序集聚;中部绿色发展区的乡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功能;东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乡镇以生态保护涵养功能为主(图3)。
图3 乡镇职能差异化引导示意图
三是高品质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突出新城核心发展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城镇化、吸引山区人口和就业、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将新城建设成为全区的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优格局:突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集约高效的理念
按照生态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一城、两带,两区、八廊”的空间结构,实现整体格局的优化,为实现整体转型奠定空间基础(图4)。
图4 空间结构规划图
按照生态优先理念,优化整体生态格局。依托妫河、白河、西拨子河等主要河流形成八条绿色生态走廊,营造优美宜人的滨水空间,构建公园和绿色廊道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联通山区与川区生态系统,构建“一山、一川、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加强与河北张家口等地的生态保育与生态治理跨区协作,共同建设环官厅水库生态圈,共筑京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区域协作理念,优化产业格局。发挥京张文体旅协同发展带、京西北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带的引领作用,规划沿主要产业发展带建设集中的产业功能区;推进与河北崇礼、怀来在冰雪运动和生态休闲旅游方面的差异化合作,加强与海淀、昌平、张家口等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和现代农艺产业领域的协作,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科技要素转移;约束新增、退出低效,实现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按照集约高效理念,优化城乡用地格局。引导山区人口向新城和川区镇区有序流动,实现山区常住人口总量、建设用地总量稳中有降,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干扰破坏;严格控制川区建设用地规模,引导产业和生活空间集中布局,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图5)。
图5 全区分圈层人地房指标统筹情况
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特质,突出山水城市特色
构建以长城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保护与展示体系。延庆境内的长城具有长度最长(现存明长城墙体长度占北京境内长城总长度的34%左右)、级别最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体系完整(现存的八处古城寨堡均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长城沿线分布有多处传统村落和历史保护传承文化村)的特点,规划全面落实长城文化带保护要求,实现长城本体、军事堡垒、传统村落、赋存环境“四位一体”的全体系全要素保护。构建“一核、三带、三线、两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重点建设八达岭文化展示交流核心区,通过构建京张铁路、辽金元三朝御道文化线路,加强文化遗产体系性展示,彰显延庆作为多元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重镇的文化特色。
突出“山川辉映,景城共融”的山水城市特色。以全域山水景观为基础,严格控制各类建筑高度和体量,传承因形就势、有机自然的布局特点,塑造“山、水、路、园、村、城”一体融合的特色景观风貌。山区和山前地区采取小簇群有机分散的布局模式,延续建设区与周边山林水系景观一体交融的风貌格局;新城强化“山城相依、水城相映、绿城相融”的空间形态秩序;构建看山水、看田园、看历史的景观视廊,重点保护山川交界区域的山体景观界面、重点田园周边的村镇景观界面,保障10条历史特色观景点和标志性山体制高点之间的视线廊道,强化对延庆传统历史景观意向的保护。
补短板: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基层,补充短板。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强化基层”为重点,补充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普及型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性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城乡全覆盖,全面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精准匹配,彰显特色。加强针对本地城镇化人群、中关村延庆园科技人才等群体的个性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力度。加大针对本地无房家庭和各类人才的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承接中心城区优质公共资源力度,在新城、张山营、八达岭等城镇引导建设高品质、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复合型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服务中心,重点补充高品质、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设施。
集约共享,全区统筹。延庆平均人口密度只有平原地区的几分之一,山区乡镇人口分布较散。规划对级别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分区差异化供给策略,教育设施采取“高中进城,初中出山,村小合理整合”的策略,实现优质办学资源集中共享;医疗卫生设施重点提升区医院、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服务能力,推进三级医院建设;加强新城和永宁等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新城和重点乡镇集聚。
制定系统的策略推动规划实施。将主导功能、人口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两线三区面积比例、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等指标分解到各规划单元,作为下一层次规划需要落实的主要控制指标。以分区规划为统领,统筹各级各项规划,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张图”。推动形成绿色、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的体检评估机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分区规划的有序、有效实施。
分解落实规划要求,重点保障减量工作。以规划单元为基础,明确各单元资源和减量任务,以土地资源整理为平台,统筹各单元资源和任务。以保生态、保文化、保安全为核心,重点推动生态控制区、长城文化保护区内村庄搬迁和山区险村搬迁,同步腾退低效产业用地,实现建设用地减量。
提前谋划,启动分区规划重大问题专项研究工作。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编制完成了《延庆总体规划纲要》和《冬奥会对延庆区域影响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等专项专题,对延庆区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区域协作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效支撑了分区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式。按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下发的《延庆区规划实施要点》和《分区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本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全市整体工作部署和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延庆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区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共同推进工作进度(图6)。
图6 分区规划编制组织结构示意
构建协作规划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共识。全区14个乡镇在2016年已全部聘请了协作规划团队,分区规划编制团队在编制各阶段与乡镇协作规划团队进行充分沟通磋商,各乡镇协作规划师前期汇集各乡镇发展诉求和初步设想,中期支撑深化各项设施、村庄分类等规划内容,后期充分落实和校核人地房等关键指标要求,使分区规划主要内容与各乡镇的愿望达成一致,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分区规划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文化遗产保护、特色风貌塑造、空间格局优化方面的系统策略(图7)。同时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以服务民生、绿色发展为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绿色交通设施;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推进生态补偿、人才吸引和提升、高科技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机制创新,完善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
图7 分区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策略示意图
以分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作为重要抓手,延庆正在探索和建立面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路径,由于延庆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相信延庆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探索也将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伟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理论参考[J],2013(2):41-42.
2 施卫良,杨浚《北京分区规划之实践与探索》.北京规划建设[J],201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