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空间作为开展防疫医疗救助的基础要素,此次疫情集中表现出专业医疗设施资源不足、普通医院应急转换难和应急防疫设施选址建设难等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需要加强与医疗卫生行业的跨界合作,针对核心需求强化空间支撑。
一是统筹布局防疫专业医疗设施。传染病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等重要防疫设施布局需从区域视角统筹安排,中心城市积极承担区域防疫职能,划分责任片区,建立覆盖城乡的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圈。例如,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一座现代化传染病单体医院,在此次防疫工作中表现惊艳,不仅承担了南京市所有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还为南京都市圈其他城市提供了坚强的防疫后盾。二是预留常规医院向传染病医院转化或改造的接口,医院选址统筹考虑疫时要求,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配置应满足传染控制要求。三是做好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特殊时期转换利用预案,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空间、大跨度建筑应具备快速转换为临时医疗中心的条件,其建筑设计方案建议增加“平疫转换设计预案”内容。四是合理规划“留白”,综合水源保护、生态保护和邻避防护等要求,选址并预控具有一定规模的防灾避险空间,在应急时期可作为物资转运存放、抗震避难场所、临时居住板房和应急医院等功能空间,并提前做好设计预案。
从此次疫情看,无论是早期的疫情社区传播还是后来以小区为单位的疫情住区防控,社区和住区都成为疫情防控的首道防线。但长期以来,社区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社区规模大小不一、公共服务配套“质”“量”不高和居住区设计宜居性偏低等问题。为弥补当前短板,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强化全域社区规划布局引导,以尊重现状、规模适宜和边界可识别为原则,开展社区布局规划,为社区网格化服务和管理提供空间支撑。二是遵循宜居城市建设理念,建设“15分钟生活圈”,刚性布局基础性、民生类服务设施,重视小微空间设计和休闲设施配套,为老人、儿童提供友好的室内外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合理确定居住区规模,避免出现“巨型”住区,适宜的空间尺度便于疫时的“封闭化”管理。四是科学开展居住区规划设计。推荐“组团式”总平面布局,避免长板行列式建筑布局,保持住区良好的通风条件。居住建筑层数不宜过高、密度不宜过大,保持合理的建筑间距,提倡利于户内通风的南北通透户型;适当放大住区门卫区域空间,为特殊时期的体温检测、快递物流存放等临时性需求提供空间。
“蓝绿空间”是承载生态、游憩、景观和避险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城市空间类型,在“健康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城市应急防灾能力,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进一步凸显了城市“蓝绿空间”对城市应急防控的重要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谋划绿地应急避险体系,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并刚性管控长期避险用地、中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和城市隔离缓冲绿地等。二是充分发挥“蓝绿空间”在不同国土空间尺度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充分发挥“蓝绿空间”在划分城市组团、预控清风廊道、布局健身绿道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为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支撑;在中微观层面,依托“蓝绿空间”进行“化整为零”,将城市组团划分为多个有机联系的城市微单元,使“蓝绿空间”成为天然的城市应急隔离防护屏障。三是关注小微绿地建设,经历此次疫情的封闭式管理后,居民普遍意识到街区层面的小微绿地才是疫情期间能够享用的“最后一寸绿”,在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应从植物景观、街区设施、空间营造和绿色技术等方面实现小微绿地建设的全面提质。
我国从农业社会走来,乡村曾代表着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但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活力已今不如昔。乡村产业单一与低效,村庄布局多而分散,公共服务不足与缺位,人口结构老龄化、空心化,这些都是当前乡村发展的短板,更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威胁所在。为实现乡村振兴,使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培育乡村“造血”能力,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机会。这不仅可以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还可以使乡村成为给城市供应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的坚强后方。二是唤醒乡村社会活力,做好村庄布局优化工作,分类引导村庄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面广量大、建设空间相对分散导致管理难”的问题。同时,加强乡村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重视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三是激发乡村人文活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