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的“扁平化”趋势并不意味着城市规划所扮演的角色的式微。事实上,不管哪个行业领域,在“去中心化”的同时,都更加依赖一个强大的管理中枢,它为各个“扁平化”的个体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去中心化”能够成为现实所必要的基础设施。具体来看,未来城市防疫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提升一个服务终端,制定一个商业模式”。
这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不仅需要与各个“点治疗”的个人医疗设备联通,同时还需要将各个设备进行空间定点,形成一套“医疗地理信息数据”。这需要城市规划从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和布局。
首先是数据收集的硬件方面。这需要得到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的有力支撑。目前很多城市将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在相关的城市产业规划中也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但由于忽视了产业应用的场景和具体产品内容,城市产业规划对这些新兴产业的研究深度普遍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层面进行产业规划时,除了空间布局和产业类别上的统筹安排之外,还应该增加“场景式”的产业专题研究。以应对疫情为目标的小型化医疗设备的制造研发专题可列入“场景”之一,具体来看,就是拆分其所涉及的产业环节后再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产业内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和产业链的发展导向(图1)。
其次是数据处理的软件方面。目前很多城市都已经拥有规划层面的地理信息平台和建筑层面的BIM 系统,在未来可以将其与小型化医疗设备上的数据资源进行对接,形成完善的可视化“信息点”(POI) 及相关信息功能画像。例如,可穿戴设备( 如Apple Watch) 上24小时所监测的体温功能就可以与地理信息平台无缝衔接,为每个使用个体建立全时间段的体温时间序列数据及空间移动路径矢量数据,形成“时间—空间”全覆盖的体温监测系统(图2)。
(二)为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提供配套服务终端
“点治疗”方案决定了配套服务终端的数量,并且要“贴近群众”。本文建议将目前中国城市中存在着的大量民营药房提升为这样的服务终端,理由是药房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社区周边,数量多且与老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同时这些药房采用以卖药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由于市场竞争巨大,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如果将便携式医疗设备的相关服务职能下沉到药房,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相关配套需求,还为药房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将其传统商业模式延展到更加广阔的医疗服务领域之中。由于药房之间的竞争激烈,不能提供此项服务的药房将会被淘汰,这意味着政府几乎不需要财政投入就可以完成针对个体医疗设备的服务。这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存量规划的一个应用,即提升存量药房商铺的使用效率。城市规划在其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审批药房进入该领域的条件,进行药房的选址规划,制定医疗设备使用的标准和流程、细化设备维修的准则,以及针对医疗数据保密要求进行相关的政策设计等。
本文建议以上内容可以与“城市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结合,将以药房为主的小型化医疗设备服务终端作为目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养结合设施之外的一种新增的医疗服务设施,在专项规划中明确其职能、空间规模及空间布局等。
城市规划的一大职能是为政府提供合理的商业模式。在便携化的医疗设备时代,医疗设备所收集传回的个人医疗数据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中与医疗保险相结合的HMO 模式(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是一种已经发展成熟的可行的公共财政商业模式。HMO模式是指通过追踪医疗保险会员的身体数据,向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会员的医疗保险支出。保险公司通过帮助人们“少生病”,从而节省保险费用,并从中盈利。这种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凯撒集团开创的,并在1973年被美国法律所确定( 图3),其在美国取得了公认的成功,目前美国有1/3的人都在凯撒集团参保。可以预见,这对于中国国有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至少可以大幅度缓解不堪重负的医保社保收支赤字。与目前城市规划中测算土地开发的“收益—成本”类似,围绕医疗数据所构成的商业模式进行财务测算也将是未来城市防疫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