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5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的《2019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能够看出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最新标准,与我国早期仅以人口规模划分不同,现划分标准增加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参考因素,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为评判的五大指标,以“线”作为划分表述,针对一线、二线城市而言,可考虑6级或5级城市商业中心设置,其他级别城市更多从城市、市级、区级和社区级4 个级别进行商业中心规划布局。因商业中心具有较强的人流聚集效应,在防控突发传染性疫情方面极为不利,极易造成病毒“人传人”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特殊问题背景下,应当充分考虑减少或遏制因商业中心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疫情发展,可以紧急关闭除社区级以外的高等级商业中心,同时为了满足民生商业基本供应需求,强化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商业中心结构,加强对社区商业中心的限制管理,如采取区域现行准入制度、登记追踪制度和特定大型商业网点服务制度等。更深一步考虑,由疫情引发的对城市商业经济中心布局规划的全面、全新思考更值得关注,从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了功能明确、秩序鲜明的城市规划布局到2016年《基多宣言》中倡导永续城市发展的功能融合,城市规划及人居环境建设经历了不断修正的发展进程。城市商业经济中心布局规划应当着眼于扁平化和公共化转型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及调整带来的用地功能融合性变化对弱化高等级商业中心具有积极意义,城市商业布局发展模式不应一味追求层级分明、规模集聚、功能割裂和服务范围限定的初始格局,可逐步实现商业中心规划的扁平化处理,减少高等级中心,强化与民生商业供应需求密切关联的最低等级商业中心结构,使“时间生活圈居住区、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区”等与时代发展背景及人居环境诉求高度吻合的规划理念得到深入落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原有的单一功能属性的商业中心正在朝向更加综合的、注重参与性的公共活动中心转变,也正因如此,在实现商业中心公共化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的扁平化改良,在城市中心功能属性日益丰富中削弱了由于单一化商业服务形成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边界感,使人居环境得到融合。
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大型超市网点和商品市场,在部分老旧小区社区商业中心功能不够健全、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后者具有明显的补充意义。基于突发传染性疫情病毒通过密集接触而实现传播的实况和民众每日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大型超市网点的密闭环境存在较大隐患,需要严格管控和防护。相对而言,露天或半露天开放性市场在民众购买行为中具有显著优势—通风环境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分布浓度,从而减弱气溶胶传染风险,对防御直接传染和接触传染同样具有积极作用。《标准》要求“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要配建菜市场基础设施,其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服务人口1.5 万~2.5万人,占地面积宜为750~1500m2”。与社区基本管理单元原则相统一,在进行民生商业供应布局规划时应当依据《标准》中“3~4个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构成1 个10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基本经验,即3~4个社区基本管理单元构建1个露天或半露天开放性市场,全面落实市场分布、规模和数量要求,在疫情相对严重地区或人口密集居住区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适度降低服务半径标准以满足民众必需品购买需求。同时,应当对开放性市场进行限制性管理以期降低病毒感染几率,即“开放限时、入场限量、摊位限距”。
(1) 开放限时。每日或定日定时开放和关闭,实现“短时间、高效率、快节奏”购买。
(2) 入场限量。在市场入口和出口进行管理以控制同时在场人数稳定在一定安全数量范围内,避免因人员大量接触而出现交叉感染问题。
(3) 摊位限距。依据商务部、财政部颁发的《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场内主通道宽度不小于3m、购物通道不小于2.5m、污物等其他通道宽度不小于2m”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手册》( 华图教育集团) 中要求“采买与人接触保持1 m 以上距离”的基本原则,合理控制摊位间距和摊位宽度,建议采用“单对单”买卖形式,即1个摊位安排单人卖主,买主单人单次接替采买。
便利店作为小型零售业态,因其具备营业规模较小、营业时间较长(16~24 小时) 和商品统一配送的特征,不易受到因突发传染性疫情而采取切块化地域隔离的影响,在疫情期间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基本管理单元的民生商业供应功能。便利店在日本已成为城市防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主要为犯罪、灾害、走失等事件提供报警、救灾物资供应、收留和安置等服务。例如,2016年熊本大地震发生之后第5天,受灾地区各大便利店企业的店铺有97% 都重新开业,优先向各个地区输送饮用水和食品;2018 年北海道发生地震导致受灾地区全面停电,便利店SEICOMART从非电动汽车中获取电力启动应急电源,在很多大超市无法营业的情况下,当地1 100 家SEICOMART有1050家店铺保持正常营业,为受灾居民提供热菜热饭服务。在突发传染性疫情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临时构建防灾便利店,即将社区现有便利店临时纳入防灾体系当中,指定社区基本管理单元内部的便利店成为政府定点防控单位,定期消毒和人员管控,为社区民众提供安全、放心的商品供应。同时,对处于地域隔离以外的便利店,建议允许采用移动供应车的形式进入相应社区范围以作补充,减少社区民众外出购买和进店的次数。此外,疫情结束之后,应当进一步规划构建城市便利店防灾体系,自上而下从城市、片区、居住区、社区和街坊层次建立网格化便利店防灾体系,在实现日常商业经营的前提下适时发挥突发事件的应急价值。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加入防灾体系的便利店企业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与支持。
突发传染性疫情形成居家隔离状态为原本盛行的电商经营模式注入了新的使命和意义。在尽可能避免人员接触形成交叉感染的科学观念下,网购可以实现在最少人员接触前提下的购买需求。《标准》中对新建居住区提出了适应电商经营模式的物流配送点设置要求,即“本标准在居住街坊增设了邮件和快件送达设施,可在居住区街坊人流出入便捷地段设置智能快件箱、智能信报箱以及其他可以接收邮件和快件的设置或场所”。然而,建成居住区因未能按照新标准配建,可在楼栋特定位置设置固定或临时物流配送点,对外卖、信件、快件等物流产品做到及时接收。采用非面对面接收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同时建议民众对接收的物流产品进行必要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