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对于空间危机,人们常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应对。三个阶段均有侧重,但重在事前防御。如果危机都能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那么后两个阶段往往没有必要再实施,即使对于地震等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提前预警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民众的损失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空间危机的预警尤为重要,是危机应对的核心。同时,虽然许多危机的产生具有随机性,但是不可否认,即使是随机事件,其发生还是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在科学的信息监控和预判下是有提前预警的可能性的。
我国的危机预警体系目前尚处于各自分散的阶段,通常以单种灾害预警为主,主要是针对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和山洪等灾害预警,对传染病及其他公共安全事件预警较少。在城市规划、空间规划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方面,包括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内容,一般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对于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等的空间性预防涉及较少。
在此,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及传染病等预警体系的研究,尝试探讨整体的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系统。
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预警信息发布及抗灾能力建设。其中,风险识别与分析是预警中的核心模块,重点为灾害风险分析和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①灾害风险分析,以广西山洪灾害防治为例,该防治工作以10~50km2的小流域单元为基础进行资料收集,查清单元基本特征、暴雨特质、人员分布、社会经济、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小流域洪水规律等,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确定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点,设置雨量预警指标和阈值。②雨水情监视,包括雨情监视( 最新雨情、历史雨情、降雨量分析、降雨量对比、降雨量报表和历史期间对比等)、河道监视( 河道水情查询、河道水位管理和水位余量管理等)、水库监视( 水库水情查询和水库水位管理等) 及视频监视。
分析预测降雨量和滑坡发生规则是滑坡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其中,滑坡发生规则提供了最关键的降雨对滑坡的触发机理与预警规则。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除滑坡本身所具有的内部特质如坡体结构、地层岩性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外部因素,如降雨量、地下水、地震力及动态外载等。
总结发现,在地质灾害预警中较为重视预警系统的预警过程和预警标准体系,包括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建立,以及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表1),尤其是对灾害风险的基础评估、事前确定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点,对预警发生后的灾时应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数据监控上则重在对日常动态数据的监控。
传染病预警是指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发生前以及发生早期发出警示信号,以提醒暴发或流行可能发生或其发生的范围可能扩大的风险。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流行病预测的重视,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等机构及预警系统已逐渐建立。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有着类似的预警监控系统,我国2003年之后便建立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在接触到传染病病例的时候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上报,同时还建立了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hina Infectious Disease Automatic-alert and Response System,简称“CIDARS”)。
传染病预警重在对预警数据的不断提升( 表2)。预警数据一般包括三类:①常规通用数据,主要是基于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病例监测,以及药店、救护车派遣等非病例诊断数据监测;②对特殊人群( 亦称为“哨兵人群”,指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感染概率的人群)的监测数据,如野生动植物学家健康信息、老人和幼儿等患病信息等;③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监测数据,如气候、传播媒介及动物数量和死亡率等。同时,预警模型亦日益完善,从时间维度的监测、空间维度的监测到时空预警模型,不断使预警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于城镇空间危机,从危机事件的诱发因素上看,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危机、人为事故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和社会安全事件危机四大类( 表3)。
同一个城镇空间有可能受到多种危机的影响,但无论何种危机,城镇空间危机预警应对的整体过程基本类似。本文认为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的整体过程应包括空间风险评估、空间安全规划、空间预警监控、空间预警决策及贯穿始终的预警技术研究(图1)。
针对不同种类的城镇空间危机,应选取各自相关系数较大的空间风险致灾因子和承灾因子。致灾因子由空间危机类型决定,而风险承灾因子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承灾因子、社会环境承灾因子、基础设施承灾因子和公共设施承灾因子四类(表4)。
每个城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式,选取本城镇合适的承灾因子,并按重要程度赋值,结合SPSS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打分,得到城镇空间危机风险评估结果,指导城镇空间安全规划。同时,利用城镇空间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每个城镇的动态数据库,维持动态数据更新,向公众定期公布基础数据及评估信息。
城镇空间安全综合规划应结合城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根据各地实际致灾情况,尽量涵盖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空间危机类型(亦可在各地城镇空间风险评估中明确)。
(1) 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在规划体系上,可以通过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整体规划,也可以结合城镇空间规划,增加空间安全规划专题。专项规划应不仅限于目前常有的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内容,可以更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工业危险源安全防控、防疫及紧急救护、交通安全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等( 表5)。
(2) 分级规划与应急预案相结合。在规划内容上,根据空间风险评估结论和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确定空间风险等级分布图,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进行分类管控,对风险等级高的空间进行重点分析研究。风险区域图应根据危机预警、危机发生、危机蔓延及危机解除等不同阶段实时动态更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危机,应进行应急预案设计,确定疏散通道、紧急避险线路及紧急避难点等。
(3) 重点管控与弹性应对相结合。在规划特色上,一方面对生命线系统和重要的公共空间进行重点管控,尤其是关注“五线空间”、公共人流集散空间与大型密闭空间(表6);另一方面,建立弹性应对空间,针对空间危机造成的应急性空间需求改变,动态提升城镇空间的韧性和应变能力。例如,在应对重大流行性传染病时,应进行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预留和建设大型医疗隔离区、应急基础设施;同时,利用公共体育馆、展览馆、公园广场,甚至闲置的市场和商铺等作为应急的救护场地,以避免危机应急时的重复建设。
城镇空间的风险评估、安全规划和数据监控应尽量在同一个坐标系及范围框架下完成,实现“多图合一”,以便于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反馈。危机预警监控是整个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重在建立适合每个城镇本身的数据监控模型,并对同一空间的多种危机可能性和相关要素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提取分析与叠合识别,为最终的预警判断和预警发布奠定基础。
本文对城镇空间危机预警中常用的监控数据做了相应分类(表7),针对不同危机类型,可有重点地选取相应数据,建立预警监控模型,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模拟。
根据现实发生的空间危机情况,应以安全规划中的应急预案为基础,及时调整应对方案。空间应急主要遵循两大原则,即应急覆盖全面化和应急响应快速化。
(1) 应急覆盖全面化。在空间危机产生之后,应急决策应包含多个方面,如危机撤离方案、公共交通管制方案、卫生医疗方案、物资保障与分配方案、社区管控方案、心理辅导方案、社会稳定方案以及后期的城镇恢复和复工方案等。
(2) 应急响应快速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决策迅速是控制危机蔓延的最有效方式。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浙江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推出了十大最严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扩散。此外,其余应对方案也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决策和公布信息,以保障空间危机的全方位应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处理和大数据应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与预警城市危机的一大机遇。目前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中,大数据较多地被应用于对过去的评价和对当下的监控,而对于未来信息的预判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城市空间危机预警领域的研究。但大数据依然为危机应急决策建立了良好的数据支撑。例如,对空间危机发生后人流流动的监控,可以为不同城市的疫情防控提供预警,并为各地医疗卫生物资的再分配提供依据。
相比数据监控对危机应急的作用,未来对数据背后的分析,如危机致灾机理、人口流动机理、人口流动趋势判断和危机应急决策等研究将会对城镇空间危机预警更有价值。换而言之,大数据应用及研究应像“城市大脑”般贯穿整个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系统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