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交通体系促成全球物流、人流的高速融合,使得病毒的传播没有物理边界的限制;加上现代城市应急系统薄弱,无法及时实现对病毒蔓延的有效控制,这对于全球城市网中的枢纽节点——“超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的“升维”发展迫在眉睫。
疫情的挑战不仅来自病毒,还有来自对城市的认知及其管治问题。城市传统空间维度低,空间与社会运作方式、业态、人的行为活动及文化形态等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分离式”共同运作方式,或者是一种低维度简单的直接关系,其内在的复杂联系没有被发掘。随着城市发展转型、精细化发展时期的到来,急需对城市进行“升维”规划及管控,让城市各种功能及运作形态之间实现“高维度协作”模式。高维度协作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和需求,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更加清晰地关注与分析。高维度城市能有效提高城市的反应能力,如近期以腾讯、百度为代表,以“时空大数据”为技术工具,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时空认知—追踪—刻画方法,让快速反应成为可能。
一方面,城市生活质量渐渐提高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品质、生活服务的需求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长需求、文明进步上其心理维度已经提升。依据场所理论,想要空间对城市及人的行为有引导、教化的作用,那城市维度则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城市维度的提升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或需求。例如,在此次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市红十字会被庞大凌乱的社会捐赠物资“压垮”,后转由专业商业物流企业接手,捐赠物资可通过现代物流系统追踪流向,为防疫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保障。作为城市的“新”维度,物流经升级后与“生活健康”产生了关系,以崭新的职能被大众所熟知。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物流可以承担关键的社会职责,是人们离不开的一个城市“维度”。“升维”的目的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的基本需求与保障。例如,应将“升维”的物流组织及规划纳入超大城市预防体系之中,同时虚拟的物流空间规划也应纳入国土空间应急规划中。城市中的各种“流”都在不断升级,物资更丰富、空间形态更多元,需要被认知的关系更复杂。在新型城镇化下,城市的维度需要在人们、城市规划及决策者们的认知观里被提升,并运用到城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这样才能满足城市的自身发展和人民对更高要求的追求(图2)。
网络信息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高维度”的一种运作形态,信息流表现的关系具有线性、非线性的特征,甚至有多维的复杂空间关系。当前,应大力推进全国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为规划引领,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的智慧平台,动态多元地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提升应对能力,实现空间优化、信息共享,为智慧城市的管理提供三维应用和支撑。从智慧规划到智慧城市,以智慧城市提升空间维度的规划和管治,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治理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性治理,从分散治理到高维度城市群协作,从经验治理到精准治理。在城市信息智慧平台的基础上,应全面提高包括卫生传染病等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水平,建成综合减灾与风险预测管理信息平台。
①疫情防御:监测分析疫情高危地区、易感染( 特殊) 人群和城市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加强对城市人口(弱势群体、流动人口) 脆弱性、社区脆弱性的研究,对城市潜在的突发事件和公共危险进行智能化预警,并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实现国土空间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协同及跨时空对比分析。②疫情管治:研究人口流动和疫情时的空间演化规律与趋势,借助智慧城市大数据等计算机手段和分析方法,加强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和模拟仿真,分析社会形态和城市空间的关联性特征,实现全方位的“人、地、空间耦合互动”信息追踪和共享。这样不仅利于合理划定疫区等级,避免刚性管制,还能缩短应急反应时间,在最快的、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防疫。
韧性城市需要考虑常态和疫时两个不同阶段。如果将城市常态看作是一维、二维甚至是简单的三维空间(时间作为被察觉的四维空间),那么新技术、大数据及信息化带给城市的变化就是五维空间,而韧性空间就可以被理解成是“零维”空间,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不仅需要刚性、基本的保障和迅速的响应运作机制,还需要韧性空间作为支持和补充,让各种应急机制得以高效实现,这就是韧性空间对“升维”的延展功能。
城市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建立平战兼顾的城市防疫体系;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探索未来发展的“留白”预案,实现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政策、运营等基本要素及公共安全现状进行分析,按照科学的评价体系,预测城市潜在的突发事件、风险及相关数据或提供可视化的依据标准。二是提升应急设施及物资保障。针对高风险地区,应提早编制相关规划并落实,保障重大疫情发生时的及时响应。在城市管制方面,要把防疫应急保障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和日常管理评价指标中,强调高质量的落实与维护,确保疫情发生之时的运筹帷幄。在设计方面,创造弹性设计方案,实现平战兼顾,节约资源。三是优化应急产业布局。根据城市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产业(应急医疗、生命救护等) 的专项规划,提高城市应急准备与支撑能力。同时,完善城市后勤网络通讯、基本生活物资流通体系。
韧性社区的建设是城市韧性发展的坚实基础。智慧“云”社区作为韧性社区的“牵引”,应将其纳入健康城市规划的框架中。在日常,可以运用智慧“云”大数据平台,及时对社区居民开展宣传和文化活动;统计人员信息并及时更新,掌握病例跟踪等基本信息,同时可进行数据预测等。在疫情时期,加强数据动态监测、人员排查,掌握物资需求情况,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当前,应充分发挥社区智慧平台信息的根基作用,打通不同部门的数据壁垒,努力实现在最基本生活层面、最小范围内解决居民最根本的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