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灾害有别于洪涝、地震等,可以在人群中长时间传播,且无法察觉,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暴露了基层社区在规划、建设及治理上存在韧性不足的问题。
(1) 空间韧性不足。
目前,相关建设规范对社区公共空间面积虽有最低要求,但在规划建设时却常将其放在末位考虑,易用性不强。住宅小区以高密度建设为主,小区内部常常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连接它们的活动路径,增加了居民在小区内部活动时,以及救治感染者时医护人员和居民流线重合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此外,本已缺乏的社区公共空间和路径也常被商业占用甚至私占。在平时,居民不得不忍受。到了疫时,便会影响应急隔离场所和储备空间的设置,以及救疫通道的畅通。
(2) 设施韧性不足。
党中央、国务院2016 年提出要“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后,很多城市开始进行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实践。但出于效果和利益的短期可得性,建设中重视商业设施,忽视了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此次疫情中,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缺位,无法满足对传染病的初步检测和筛查需求,极大地增加了居民前往市级医院检查时感染的风险。
(3) 环境韧性不足。
高密度、高容积率、围合式小区是目前城市住宅的主体形式,这在城市土地稀缺、人口又不断涌入的情况下情有可原。但在应对疫情时,这样的布局模式会导致通风不良,不利于病毒的稀释和带离人群。此外,社区的绿地率普遍偏低,不利于微气候改善,微气候内循环会增加传染病传播的概率。品质不佳的绿化和景观配置也会让居家隔离的居民产生负面情绪。老旧社区则更普遍存在公共卫生环境差等情况。
(4) 治理韧性不足。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暴露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缺陷[19]。疫情中,很少有社区应对迅速,基本是接到上级指令后才开始严管严控,在应疫机制、抗疫能力和防疫储备等方面准备不足,且有些社区执行失当,给疫中的居民带来了不便。
(5) 资本韧性不足。
资本韧性主要与社区居民的年龄、学历、收入和归属感等方面相关,是社区韧性建设的基石,极大影响着韧性建设的成效。尤其是对于租户众多、归属感不强、老龄化严重及“老破小”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韧性建设的主动意愿不强烈、被动响应不及时,致使一系列防疫预备、宣传普及措施难以高效及时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疫中适应能力和疫后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