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大公共事件,一方面常态化的自上而下科层管理机制出现超负荷运载,大规模人口针对特定公共设施的集聚会导致公共设施的瘫痪,同时也可能因缺乏组织协调产生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与生产组织“脱嵌”的“自下而上”的个体成为游离的原子,丧失社会化协调能力,这时或许就会出现由于一个家庭成员的隔离,导致家庭解组的事件。
面对重大公共问题,社区往往成为城市社会最基础的组织单位,此次的疫情也验证了这一点。一方面,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实现近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加之疫情爆发的时间恰逢我国农历春节假期,所以对居住空间中人的活动进行控制是此次防疫的重点。其中,对居住小区或网格进行空间隔离成为重要的防疫手段。另一方面,这种隔离使得城市居民需要从日常较大空间尺度的、公共性强的生活方式转为在地的、人情社会的生活方式。然而许多问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如在疫情防控的紧急状态下,居住小区能否有足够的社会组织承担起信息搜集、物资发放和扶危助困的职责?政府派出的各种基层组织能否被有效地动员?居民间能否互信、高效地开展协作?这些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都应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应该认识到“社区”作为多学科共用的学术话语,在其运用上容易出现混淆,因此有必要从不同学科的学理视角对该概念开展(再) 辨析,以更为清楚地解释现有社区的不足究竟在何处,进而为未来的改进探索道路。
“ 社区” 概念最早源于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的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英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他在古典社会学理论重要奠基人涂尔干(?mile Durkheim) 提出的“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概念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社区”与“社会”。社会学的学科研究性质使初始“社区”的概念更聚焦于非物质属性的社会关系。因此,滕尼斯将社区本质概述为一种由血缘( 家庭关系)、地缘( 邻里关系) 以及共同社会价值追求相互交织的共同体;与社区相对,社会则是现代化以来基于利益与理性构建的业缘(生产关系与市场关系)。在社区互动中,人们往往能够基于自然意志(Natural Will),也就是社会情感与社会道德进行交往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往往基于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也就是个体目标进行交往互动。费孝通将我国“乡土社会”的适用性场景,进一步概述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将其定位在人本主义范畴。尽管这种社区是一种缺乏空间属性以及明确管理方法的本体性概念,但已经充分论证了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及睦邻友好关系之于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提供了一套检视自身发展的镜子,不论何种价值面向,其关键在于有没有实现在社会关系上的“共同体”。特别是遭遇突发公共事件甚至危机时,基于行政或经济的理性意志未必充分奏效时,社区或者说共同体提供的自然意志成为抵御危机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规划实践中,可以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具化为“韧性管理社区”目标,在社会常态化背景下,积极营造社区主体意识,让社区利益相关者在日常的社区生活中参与决策、分享信息和共担责任,提高居民主人翁意识。在重大公共危机背景下,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单位能够迅速形成组织管理与组织运行能力。在职能上,一方面对接需要帮助的个体居民,另一方面及时对接上位行政指示;在组织上,收集社区内一切能够使用的人员、物资和场所,统筹分配,高效集约管理。
“社区”也是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强调空间内涵。计划经济时期为满足国家生产需要,将生产与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单位社区”,特定生产单位的职工同时也是特定居住范围内的居民。改革开放后,在住房货币化政策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在不同购买力的条件下形成空间机械聚合,形成了所谓的“社会社区”。当前,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社会社区”,多具有“居住区”的内涵,并已成为城市空间管理、社会公共配套体系的实际组织单元。
多年来,规划领域的学者一直呼吁,应该让专业的规划师以科学、客观、价值中立的角色进入社区,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向下延伸,更好地满足居民和基层社会的需求。在具体实践中,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社区”主要是依靠政府或国有单位自上而下地进行建设,市场化改革后的“社会社区”又大多以开发主体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其共性在于社会发展或者社会学意义的“共同体”建构的不足。近年来,规划领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开始通过“参与式规划”实践,引导居民通过参与身边的空间规划和改造过程,对自下而上地培育社区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社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管理抓手,主要用于提高基层管理的效率,满足新时期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总的来说,作为公共管理的“社区”,实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单元。目前,公共管理领域针对社区建设的落地实践主要是指“网格化管理”。“网格”概念来源于信息技术领域,强调通过多种物理设备的组合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或者服务。网格化管理则是将管理对象按照特定组织形式分割成最大化管理效率的单元,通过协调机制,提高资源捕捉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管理的目标。目前,我国基层组织的“网格化管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党政主导模式,另一种是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项目制模式。这种管理方法迅速在全国基层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城市政府进行城市管理最主要的抓手。当前,公共管理层面的社区治理取得了以下成效:①进一步畅通了多部门对接基层单位的管理通道;②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基础信息平台;③面对突发事件具备高效的联动机制;④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专业的服务。
通过对不同学科中“社区”概念的辨析,对其内涵进行总结(表1)。总体上,现存各学科理论仍然缺乏深入的沟通与融合,使得社区在具体建构的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甚至脱离了原有的核心内涵。
此次疫情表明,地方的防疫绝不能仅停留于常态化的设计与政府要素的投入,还取决于社区的组织能力和治理水平,防疫决胜的关键在社区。发挥我国在社区建设和组织上的优势,对于防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让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民间组织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和弹性,更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既是城市管理韧性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社区构建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