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塍客厅—一个老粮站的重生记——
东塍粮站改造再利用的设计营造过程
● 申报部门: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二所
● 协作部门:建筑分院工程设计研究所
● 项目地点:浙江临海市东塍镇
● 项目规模:1700平方米
● 完成时间:2019年10月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看到了一座保存尚好的粮站院子,幽暗的室内,堆满了零件,废弃的粮仓变为加工厂。
第一次见到粮仓,立刻意识到它的不平凡,在历次调研中,很少能看到这样保留完整的粮站建筑群,它把人们的记忆一下拉回到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已经没有对那个时代的印记,在那个年月,粮食收购、储存运输、供销社,粮票、粮本等无不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当时,农村城镇的粮库、粮站并不鲜见,早期的苏式粮仓更是共和国早期粮仓建设的模版,这些建筑在二十世纪末逐渐被国家粮库和市场化的粮店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样保存良好的粮站自然是十分珍贵的,保护这一被人们逐渐遗忘的历史回忆刻不容缓。
1993年粮食价格放开以后,粮站业务受到致命冲击,随着乡镇经济的兴起和产业转型,粮站建筑逐渐被废弃,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仅有少量房舍作为生产加工空间使用。东塍粮站现状保留有二层小楼两座、粮库四栋(共六个编号)、临时棚架两座、水井一口、院落两个,以及出入口及围墙等设施。
△ 东塍历史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城市正处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时期,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塑造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塑造城市文化需要一个载体和交流的平台。在东塍镇区内,东塍粮站的区域位置、空间格局和场地特质极其适合打造成为一个文化集中展示交流的场所,成为东塍镇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的核心。正像商业综合体引发的聚集效应,文化综合体的概念也在逐步形成,并将成为新的城市生活增长点,符合东塍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东塍镇领导对清华同衡提出的粮站改造建议非常认同,特意来北京商谈粮站改造设计的商务问题,在镇领导的推动下,粮站的项目快速启动,设计内容包含了建筑修缮、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站前街巷整治等内容。
当走进一栋老房子,就像拜访一位老人,在不经意间就有很多故事,仿佛穿梭时光,走进了历史。粮站代表了一个地区计划经济时期粮食收购、储存、周转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曾经与四十年间三代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城镇的重要建筑遗存,也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东塍粮站地块曾经更是本地乡贤光复会元老屈映光的宅院,且毗邻屈氏宗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函,以此地为中心可连带整合起一众周边文化资源;从建筑保存状态上看,其建筑布局较为完整,建筑建造质量较高,具备继续使用的价值,内部有较为开阔的场地,适合组织镇县级的小型活动。
△ 粮站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保管专家来华,帮助中国建设20X50米的房式标准粮仓,如东台国家粮库苏式仓,位于盐城市东台市东台镇。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东塍粮站—这组保存完整的建筑,是一个时期历史的见证,与同时期苏式粮仓相比,其尺寸偏小,但主要特征与苏式仓极为相似,可能是同时期受苏式仓影响而建的,具有研究和保留价值。
虽然粮站暂时并未列入文物古迹,但是由于其自身保留的完整性与文化价值,本项目设计严格参考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原则,包含不改变现状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最低限度干预原则、保护文化传统原则、恰当的保护技术原则等。
基于粮站建筑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且基本保留了粮站以前的格局和特点,应在保留粮站整体及建筑本体特征基础上制定保护、修缮及利用方案。作为遗产保护项目,首先需要保留主要的建筑(内外)、场地、空间要素的历史特征;对残破、朽蚀的建筑构件或部位进行修缮,修缮过程尽量选用原有材料;新加建和增补的部分要与原有建筑相协调,并可以与原有建筑相区别;地面材料在保持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基础上选材。
活化更新方面,拆除原建筑中的吊顶,露出顶部木结构梁架,充分展示历史建筑的构造特点,同时增加净空,局部加建二层,增大使用面积;配合项目的目标定位,根据使用新功能进行机电改造,包括增加照明、电气、电信配置,增加给排水设施,改善采光通风条件;中央庭院在保持原有尺度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功能重新规划设计。
设计改造方案之前,对保留的粮站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检测,抗震检测等,对于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后,依据检测结果确定修缮改造方案,对主要的粮仓与供销用房进行修缮、拆除了原有的外层廊架、新建市民长廊等。项目现场条件并不成熟,市政排水排污网有所欠缺。水电设计专业也依据现场条件制定了适宜的设计措施,结合本身需要新建的公厕增加化粪池,而雨水则采用明沟排至附近农田的方式解决。
重生,不是一秒钟的事情,是整个过程;正像一个母亲生孩子一样,不是那孩子出生的一秒钟,而是怀胎九个月,然后才生下孩子来。在见证粮站涅槃重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设计方式的调整、不同专业的协同合作、与当地工匠的切磋、设计与施工条件的落差等等,而这些也恰恰成为了本项目与众不同之处。
抱持着对于历史充分的尊重以及展示的态度,尽量保留了主要的建筑(内外)、场地、空间要素的历史特征;保留原有建筑主体特征和庭院格局,保留楼梯、操作平台、木版门、漏斗等反映操作流程工艺的设施,保留主体结构梁架和墙体,对建筑做到最小干预。
坚持结构安全检测和抗震检测,严格按照检测结果制定改造方案
对于安全的结构予以保留,对残损、开裂、批闪、朽蚀的构建予以更换;对于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给予加固或拆除重建;加固木栈道使其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屋面结构重新翻修、增加隔热防火层。
在不影响大的格局前提下,局部进行改建或者织补新建,优化整体的空间格局以及单体的使用流线。拆除原有A6、A7室外棚架,移至A3、A5立面上,解决原有的空间瘀塞的问题;在庭院南侧新建长廊,使整个建筑群落围绕水池形成完整的庭院;在A2立面上增加入口前廊,将两个出入口连成一个整体,同时把通往二层的室外楼梯改造成室内楼梯,增加建筑整体性;拆除原A4楼梯及连廊,设计舞台式敞厅兼建筑入口及楼梯间,将A3、A5整合成一个整体。
本项目包含了建筑策划、建筑设计、结构修缮、安全检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外部环境改造等内容,各专业相互协同,无缝衔接,做到交钥匙工程;以建筑策划带动建筑设计,以结构安全检测支撑建筑修缮,以环境提升带动整体更新。
充分利用乡土建筑技术材料的经济性与节能优越性,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原有建筑原有厚重的外墙,保温性能良好,同时增加屋面系统的隔热和防火性能,形成整体低能耗特征;利用原有高窗的热风效应进行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利用自然地坪设计室外排水明沟和集水池,做到先渗透后排放;利用室外景观水池降低太阳辐射,带走地面热量,形成局部凉爽小气候。
采用乡土建筑的建造思路,与当地工匠施工工艺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地方建造特征;市民长廊的设计中采用新型木结构与当地工匠构造节点的有机结合,利用了传统木结构的技艺特点同时体现了现代设计特点,是木结构建造的有益尝试;在装饰格栅和护栏的造型中借鉴了临海石窗的手法,也尊重工匠的尺寸和样式权衡。
纵观全国,类似东塍粮站的近现代文物遗存众多,占据着老城核心区域的位置却被闲置废弃。如何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与建筑物自身的空间特质相结合加以活化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老粮站的重生为东塍留下历史记忆,为老旧建筑再利用做出有益探索,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本次项目实践探讨了遗产活化利用中的一种可能性,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历史片段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项目实施按高规格保护建造程序进行,通过综合性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环境成果,模式值得推荐。
编辑/排版|孙青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