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阳 | 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中心,师,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1
背景
20世纪兴起的诸多思潮正突破着基于构图美学和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手法和评判体系所带来的限制[1],其中,满足人本需求、建设人本城市的认识已经得到学界、业界的普遍认可[2-5]。然而,囿于理论在纵深方向发展不足、技术手段缺位及数据沉淀不够等因素,许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没能到个体层面去理解需求,在具体层面去满足需求,而只是笼统、泛化地予以回应,尤其是在大尺度的设计实践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因此,需要开展相应研究来回应上述问题。
近年来,规划学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如时空行为研究的兴起[6, 7]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8, 9],凭借这些新的技术方法,规划师、设计师能够深入到关系复杂的细颗粒度层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能从行为视角切入,在理解人群活动规律和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更为精细匹配的路径,并依托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开展实证研究,为在大尺度空间设计中深入落实人本城市建设理念做一些应用型的探索。
2
研究要点
研究提出了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分析框架(图2),建立该框架首先应解决三个子问题:(1)依据什么,即如何获得使用主体的行为规律和活动需求数据、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评价城市设计方案的标准等问题;(2)评价什么,该评价体系下所针对的评价要素有哪些,辅助评价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将这些评价要素从方案成果中提取出来并标准化等问题;(3)如何评价,即如何判断方案与时空行为适应度的问题,包括构思评价思路、建立量化公式、设定得分标准和构建辅助分析工具等。接着,研究以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依次解决上述问题,论证和细化整个评价分析框架。最后,本文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方案在时空行为适应性上存在的问题,浅析了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漏,并进行了拓展性探讨。
图2 | 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分析框架
3
论文主体内容概要
3.1 基于科研人员行为数据分析,
分类、分层建立评价标准
图3 | 科研人员典型活动轨迹示意
适应性评价标准的建立分为两个过程:首先,对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研究引入时空弹性的概念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进行测度,测度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其次,对行为数据去均值化,研究使用有序logistic模型,以时空弹性测度值为反应变量,科研人员社会经济属性、行为属性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分析时空行为的影响因子,并以显著性较高的因子为依据对整个行为数据进行分层讨论,从而建立适应性评价标准(表1)。当能够被纳入考虑的影响因子越多,评价标准的建立将越精细,评价工作也将越科学。
表1 | 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标准推导(节选)
3.2 提取方案中建筑体块、
公园广场、交通网络等要素
从标准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评价工作的本质是要探讨几组起讫点之间的布局关系是否符合标准以及符合的程度,其中起讫点组合包括居住地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与服务设施和居住地与服务设施三类,布局关系的分析包括对时距的分析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因此,需要提出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这几类建筑的体块、公园广场、交通网络等(图4)
3.3 评价分析与评价结果
本文引入“城市布局关系分析工具”[10]辅助分析运算。限于篇幅和某些先行条件的限制,研究只针对起讫点组合中相对重要的四组开展适应性评价分析,具体为居住设施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与便民设施、居住设施与文化设施和居住设施与公园用地。评价的思路:分别讨论被分类、分层后的科研人员行为数据能在本方案规划设计的起讫点布局关系中得到适应的比例,再进行汇总叠加分析。假定当汇总结果Eva.≥80%时,评价结果为“较符合”;当60%≤Eva.<80%时,为“基本符合”;当Eva.<60%时,为“不符合”。具体评价所涉及到的汇总公式、评价分析图、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
4
结论、应用与学术意义
拓展阅读(横屏放大显示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