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过程,到2011年迎来城镇化50% 的拐点,城乡规划从增量规划进入到存量规划,从关注城乡建设空间的扩张转向关注城乡空间质量内涵提升。依托土地财政、房地产快速开发推进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走向尽头,在存量规划时期,规划编制面临更大的挑战。这里结合规划项目实践和当前规划编制的转型,主要谈谈三点理解。
首先,从关注终极蓝图的描绘到更加关注行动计划制定,关注如何实现项目落地。2017年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提出“一张蓝图干到底”。明确了规划编制的重要性,提振规划界的士气,同时“干到底”也要求对规划蓝图进行逐层逐级分解,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美丽蓝图的实现。我们所近年的规划实践中,涉及到的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特色小镇概念规划、城市双修、乡村规划等等,不论是法定规划还是研究性的规划,均秉承战略引领(蓝图) 和实施落地(行动) 不可偏废的初衷,积极制定行动计划,重点明确近期建设项目。一方面,结合当地政府及业主需求、结合地方制定的各类十三五专项规划,落实建设内容和实施主体;另一方面,以规划为依托,积极推动和参与当地政府及业主的开发运营平台的搭建,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多方合作共赢,通过平台梳理和引入项目,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建设主体和实施步骤。通过由内而外的需求,与由外而内供给相结合,实现由“蓝图”到“项目”的分解,渐进式推进蓝图的实施与实现。
其次,从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转向自下而上的意识引导,共识的形成成为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存量空间涉及产权复杂,跨越“村-镇-县(区) -市”等层级,有的项目还会涉及省级、国家级各类园区、保护区等,利益主体更趋向于多元化。而伴随物权法实施十余年来,各级利益主体对于物业资产的自主管理和产权维护意识均日益增强。规划设计需要摸清存量家底、合理利用存量资源、明确未来创造价值的地方,不仅仅要包括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更要包括经济价值。由于规划设计和改造本身会触及业主的物业用途调整、面积改变、空间置换等,而多重价值还需要一个过程来体现。这就需要借助会议讲座、考察游学、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与多元业主沟通交流,进行意识引导,使涉及的利益群体能够主动接受并愿参与到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中来。
再次,从空间设计走向制度设计。存量空间用地,从土地权属上涉及国有土地、集体经营性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宅基地多种类型,从用地性质上,涉及居住、工业、商业等多种用途。权属类型和用地性质的复杂性,也导致规划设计空间落地的路径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制定精细化的政策机制,实施分类引导。结合当前国家“高质量高标准”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和放宽宅基地的使用权等制度改革,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城市低效用地退出、转利用和再开发的盘活机制,以及农村集体用地出租、合作、改建扩建的运营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