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草案)公示的公告。该项目获得计划立项通过,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涉及权属单位最多,且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最大的更新单元项目。其现状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堪称更新单元之最。
本文以《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从概念竞赛到计划立项的历程为基础,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角度,通过对竞赛模式、竞赛方案、实施机制、实施思路的剖析,旨在探索在面对历史价值敏感的复杂存量地区,如何运用“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历史街区活化整治”的更新模式,实现历史地区的活化与利用。
沙井大街更新单元项目位于沙井街道中心地带,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涉及13个社区股份公司。单元内拟划定拆除重建范围约1.4平方公里,同时包含一处23公顷历史风貌保护区。针对地区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从2016年该项目开展公开咨询至今,区政府与项目组采取了突破常规更新单元的工作思路,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 、竞赛模式探索:通过公开竞赛筛选市场主体,为政府主导的更新项目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操作模式
1.1 传统以空间导向的竞赛模式在面对复杂存量地区难以适用
以往对于城市重点地区的更新项目组织公开竞赛一般有两种模式:最为普遍的做法是政府组织国际咨询,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中标方案。该模式下的竞赛方案,由于对日后各更新项目中实施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产业运营能力、物业赔付方式,及业主意愿等不稳定因素难以作出预估,因此方案更侧重于指向愿景,围绕地区发展方向、核心发展问题、政府工作抓手等方面提出策略思路。同时竞赛成果又往往缺乏向法定规划转译的路径,更多作为政府部门进行项目审查的参考手册。到更新单元编制时,各开发实施主体邀请各自设计单位重新编制规划,因此作为上位规划的竞赛思路在向下传导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偏离甚至逐渐消失。

传统竞赛模式流程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第二种模式是政府先明确单一市场主体再组织公开竞赛。该模式下中标单位往往能参与到后续更新单元编制过程中,将竞赛阶段的核心思路贯彻下去。但该模式一般应用在权利主体单一或政府直接指定单一实施主体的项目中,不具备应用普适性。并且政府直接指定市场主体由于缺乏对其更新经验、实施能力与社会责任的考核与评选过程也具有一定风险。

单一市场主体竞赛模式流程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1.3 通过公开竞赛筛选市场主体,为政府主导的更新项目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操作模式
(1)第一次竞赛:传统模式、实施受阻
沙井大街片区规划也经历了两次竞赛阶段。2016年,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宝安管理局联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组织了《沙井金蚝美食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公开咨询。国际咨询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古墟的保护价值、未来该片区的发展潜力及美好景象。但由于规划区利益主体众多,现状问题复杂,以空间优化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难以让13个社区理解在这个蓝图下各自利益分配与协调方案。因此,竞赛完成后,在近两年时间内都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推动。
(2)第二次竞赛:创新模式、赢来转机
2018年7月,沙井区政府重启该片区的规划。总结以往经验,这次项目组织思路打破了以目标蓝图技术方案为考量核心的传统模式,首创性地提出邀请未来可能参与到片区开发实施中的资本方、运营商、开发商在规划阶段即与规划设计单位作为联合体加入进来。提交由“空间规划方案+开发实施方案”所共同构成的综合统筹方案,并作为最终竞赛评比的成果。这种新模式下的规划成果既需要体现对地区的理解、对空间的构想,更需要包含对村民的交代及对政府的承诺。
同时,为赢得竞赛各开发商进入到社区不断征询村民意见并宣讲各自规划更新的思路,在无形之中强化了村民对于更新统筹的认可和信心,更增强了参与意识与使命感。

公开竞赛筛选市场主体模式流程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二 、竞赛方案破题:“统筹更新、综合运营、一体化营城”的核心理念
(1)沙井古墟历史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发展需求的平衡
沙井古墟,位于宝安沙井街道老城片区,与观澜古墟、深圳墟(东门老街)、东和墟(沙头角老街)并称为深圳四大古墟,是鹏城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内含1处省级保护文物,2处区级保护文物,19处区不可移动文物, 11处历史风貌建筑,31处古树名木。其规模完整性与街道尺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沙井古墟内现状历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沙井古墟发展现状令人堪忧。500多栋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加建乱建现象严重;水脉完整但是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及内涝隐患;原住民流失,租客缺失文化认同。由于该片区现行法定图则编制时尚未对金蚝小镇保护范围进行认定,因此多年来该片区内开展的各类开发项目对古墟破坏愈发严重,私搭乱建也屡见不鲜。但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关保护细则尚未出台,如再不及时规划保护,古墟风貌岌岌可危。

沙井古墟内现状危房和周边城中村犬牙交错的景象(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2)深圳西部中心区域使命与13个村集体改善民生意愿的平衡
沙井古墟位于湾区东岸一线,紧邻三城一港,其所在片区既是配套空港新城的国际都会,也是深圳西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墟保护方式尚不明确,多条东西、南北区域联通性道路至此断头,严重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与腹地的连接及该片区居民的出行。水系治理、暗涵复明与市政设施提升等工程也面临拆或不拆的两难选择。

沙井古墟作为深圳西部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战略价值(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同时,该片区权属复杂,涉及13家社区股份公司范围相互交错,各自合法权属比例、现状建筑容积率均差异较大,基础设施难以落实,配套缺口越来越大,更新意愿十分强烈但推进缓慢。在村民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的另一面是对古墟保护难度的进一步增加。
2018年9月,10家开发商与各自邀请的设计单位联合体提交了规划方案,经过街道办及区域内全体13家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投票,最终区政府确认由华润作为该项目的前期服务商,并采纳了唯一一家提出“重点更新单元”的联合体——华润&深规院联合体的实施思路。明确本次规划将按照“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历史街区活化整治”的更新模式,遵循“政府规划统筹、市场主体实施、股份公司参与”的实施模式进行后续推进。
“湾海蚝乡,空港都会”(华润置地&深规院联合体)

“湾海蚝乡,空港都会”竞赛方案鸟瞰(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粤港澳大湾区为沙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空港新城、海洋新城、会展新城等市一级的战略平台不断涌现。沙井大街片区的发展路径不是再造一个中心,而是利用千年古墟的文化积淀,与世界湾区的国际化生活相互融合,定义着深圳未来滨海新城的全新范式。因此,古墟的活化与利用将决定片区发展的高度。
面对古墟保护、片区发展、13家社区利益协调等种种挑战,规划提出:“统筹更新、综合运营、一体化营城”为核心理念。
(1)划定一个更新单元统筹协调多方利益
首先,划定一个重点更新单元,使整体合法权属比例满足30%,破解立项难题。其次,在同一个更新单元内,运用综合整治、棚改等多元更新手段推动项目实施;优先保障文化设施,统筹协调其它设施。此外,以整体发展为前提,同村回迁为主,优先落实公共利益用地。部分区域由于先期开发条件未成熟,需异地回迁安置的,将由其他低于平均移交率的村集体承担此部分异地回迁安置需求,以保证各村利益平衡。
(2)古墟整体运营降低政府负担
激活沙井独特的文化IP,引导其由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向文旅产业转化。建设融创新孵化、国际交流、商业休闲、人才安居等于一体的文旅社区。通过华润资源链接与综合运营,保证了古墟打造国际品质、吸引国际客群的持续能力。

(3)围绕古墟构建共同生活圈
在整体统筹更新基础上,为沙井构建了“一墟双核,水脉连城”的总体空间框架。
重塑两条文脉,2.5公里沙井大街,是展示沙井国际滨海新风貌的景观大道;复明龙津河重现3公里滨水岸线,形成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市民游赏、康体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盈彩水岸新生活。

2.5公里沙井大街,展示沙井国际滨海新风貌的景观大道(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3公里龙津河滨水岸线,承载多元新生活的盈彩水岸(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三 、项目实施推进:以古墟的活化与利用为核心价值,探索新机制、新思路
3.1 工作机制:“政府+企业+设计单位”三方联动,面向实施
? 宝安区政府统筹指挥,华润置地主体实施,深规院领衔全专业设计联合体+顾问团队描绘蓝图
2019年6月,宝安区政府成立“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现场指挥部”。2020年4月,宝安区政府调整了现场指挥部,由区长挂帅,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区更新局、区教育局、区文体局、区卫生健康局等17个成员单位组成。高规格、高效率的指挥部,“一月一报”的例会把控,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村民现实诉求、规划实施推进的高度协调。
2019年8月,宝安区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沙井街道办与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签订《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合作协议》,确定华润作为项目前期统筹主体,开展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申报工作。华润开展意愿征集、地形图测绘、土地信息梳理、土壤环境与风险评估、股东大会筹备等前期申报更新计划工作。与村民持续沟通建立其对更新统筹的认可和信心,并强化村民对地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期,华润着手委托5家设计机构(深规院、新城市、综开院、华南理工、AECOM),邀请3家顾问单位(城市空间、交通中心、区轨道办)组成规划设计专业联合体开展《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的立项工作。深规院作为原城市设计竞赛华润&深规院“湾海蚝乡,空港都会”优胜团队,进一步延续和提炼城市设计美好愿景,深化片区解读,提供实施落地的路径巧思。新城市交通、市政、海绵城市专题研究团队、综开院产业团队、华南理工历史文化团队、AECOM商业策划及古墟城市设计团队,全专业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为深圳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城市更新单元项目提供一条能兼顾保护与发展、统筹目标与实施的合理路径。

3.2 规划思路:古墟遗产保护活化为核心、墟市文化存续发展为宗旨
? 以古墟历史遗存保护为核心,探索更新背景下的古墟保护与活化模式
(1)发掘古墟文化价值属性
精准制定实施导向下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改造方式,将沙井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产,塑造深圳有温度的文化品牌。
(2)建立建筑价值评价体系
合理划定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后续保护活化方案及专项城市设计提供原则和依据。
(3)协调风貌区与公共利益关系
包括风貌区内涉及轨道建设、道路拓宽、水环境治理、公共空间提升等公共利益项目与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的关系。探索更新背景下的古墟保护与活化模式。
以“墟市文化存续发展为宗旨”,在规划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中寻找价值平衡点,提出面向片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1)品牌经济,综合运营
找寻古墟“源于海,起于盐,承于蚝”的原始基因,从片区文化、经济、战略价值综合考虑,塑造统一品牌整体运营。从传统地产转向新型复合产业,IP经济吸引人才、资源聚集,优质客源带动地产经济、商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同步发展。
(2)统筹更新,内外联动
以重点更新单元的角度对片区13个社区、多个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了单元更新规划从“资本+利益导向的划地而治”到“理念+空间导向的整体统筹”的实施路径。历史风貌区以古墟为本底,保护与整治为主,注重文化要素的激活,通过严格的建筑风貌评级和历史线索串联,采取“点面结合、文化串联”的有机更新模式。建设协调区围绕文化延续与风貌协调,以解决现代城市功能为主。优先协调教育设施服务、道路打通、回迁落实等关键性问题,注重社区品质的提升。空间风貌上合理控制,探索新城发展趋势下“古墟保护为主、开发经济可行、片区运营可持续”的平衡路径,如部分开发建设量的对外疏解。
3.3 专家工作坊:“广开思路、技术把关”多专业定期的专家审查制度
区政府组建了一支囊括多专业领域的专家顾问团队,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为“沙井大街”的发展指点迷津、保驾护航。2020年4月28日,区领导周学良同志率队在沙井街道就沙井街道城市规划专题研究(金蚝小镇)开展了第一次政府顾问专题研讨会,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及区政府专家顾问(张一成、朱荣远、邹兵、张宇星、宋丁)、华润、深规院参加。会议强调进一步挖掘沙井古墟内生价值,并强调古墟保护与活化关键要做好“留什么、保什么、建什么”的工作。同时对于历史遗产动态保护库的建设、更大区域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品牌运营提出宝贵建议。

在历史文化敏感性与社会经济复杂性共存的历史风貌区更新单元,应采取审慎但积极的态度。避免“旧瓶装新酒”的历史变味,也不做“新瓶装新酒”的假古董。在“以古墟活化为核心”价值体系和工作机制牵引下,项目组将继续开展重点更新单元规划编制的进一步探索。给予历史文化一个新时代滋长的土壤,期盼古墟新生。
作者
舒宇翔,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侯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谭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