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华夏古九州之一,中原文化高地。古徐州河湖纵横,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大运河徐州段是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由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中运河、黄河故道现有和历史上使用的主河道构成,相关水系包括泇河、沂河、大沙河及复新河等。
徐州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春秋战国以来的汴水、泗水,还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都与徐州有着特殊缘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迁,中国大运河徐州段形成了复杂独特的历史特点。根据每个时期的水系格局特征,大运河徐州段水系演变大致可以分为“汴泗交流”、“借黄行运”、“避黄改运”等阶段。
“汴泗交流”阶段:在南宋(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前,徐州是汴(水)泗(水)交汇之地。
公元605年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洛阳到扬州。唐高宗时期,江南的漕船由扬州经淮河,入徐州境内的汴水,再转洛水,直达洛阳。由此,隋唐时期位于汴泗交汇处的徐州枕于运河的十字路口,成为江淮流域通往中原水运的枢纽。泗水沿线的下邳城同样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借黄行运”(或称“引黄济运”、“黄泗运合一”)阶段:这个阶段黄河频繁改道,黄河泛道不断南移,加上元代开辟京杭大运河,在徐州及以南地区借黄行运,遂形成了黄泗运合一的水系格局。
南宋之后,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下降,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不过,途径徐州的汴水、泗水、濉水依然承担着航运的作用。但是,黄河夺泗入淮,频繁的黄河水患对航运构成严重威胁,也给徐州和下邳带来了水患。
元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为利南粮北运,开凿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济宁和淮阴之间,仍循古泗水河道。元代大运河的漕运保证了江淮和江南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大都,也给徐州带来了经济活力,但汴水的航运功能被废。
避黄改运(或称“黄运分离”)阶段:这一阶段由于黄河含砂量大,借黄行运造成运河大量淤积,航道不久便淤塞不通,因此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进行“避黄改运”的改造工程,经三次局部改线,完全实现了运、黄分立。
明代黄河泛滥淤积运道,泗水故道全部湮废。为保行运,在徐州与山东交界处开凿韩庄运河与泇运河,在避开徐州境内黄河和吕、梁二洪的同时,也造成徐州在运河体系中的地位下降。泇河的开凿导致徐州商品经济衰落,御灾的下邳城南大堤已高过城墙,但新运道沿线的窑湾则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清康熙年间开皂河、中河,后又三次局部改线,至此中河(中运河)稳定下来,完全实现了运、黄分离,也让徐州城在运河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但是,位于泇运河与骆马湖连接处的窑湾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逐渐发展成运河邳州段的重要水陆运输码头,以至于当时的窑湾有“苏北小上海”之称。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出海,京杭大运河再次阻断。随后铁路兴建、海运开辟及漕粮制度改革,漕运渐弱,运道亦日渐湮废。从此之后,徐州就逐步陷于“黄沙弥望,牢落无垠,舟车罕通”的衰败景象。

图1 徐州大运河及历史河道、城镇图△
解放后,为解决北煤南运,1958年国家投资开始整治大运河苏北徐扬段,其中徐州段开辟了湖西新航道,整治拓宽了不牢河段。1984年,徐州市所辖各县,又一次对京杭大运河拓宽、浚深、加固堤防、清理航道、整修闸坝,建设港泊码头,进一步提高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到1985年,徐州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已实现了全年通航。从而使徐州恢复了原有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通道,再次成为水运枢纽地区,直至今日。
目前,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按管理梯段划分为湖西航道、不牢河和中运河三段,其中不牢河与中运河已达到二级航道标准,航道底宽60米,航宽74米,最小水深4米,河口宽100米;湖西航道规划按二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
不牢河与中运河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已完成扩挖、疏浚工程,并建成刘山、解台、蔺家坝三大梯级枢纽。

图2 现状大运河徐州段及相关水系△

图3 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

图4 中运河段(邳州境内)△
大运河徐州段历史悠久,经历了复杂的演变,沿线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物遗产和文化资源,记载和见证了徐州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黄河水患给徐州带来的苦难,多数历史上的城址都被埋于地下。“断壁残垣一堵墙,史书半部记沧桑。古城百代兴亡事,尽在土坯肚里藏。”说的就是有上下几层城重叠奇观的徐州。随着近年来徐州城市建设和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徐州“城下城”的奇景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其中,下邳古城遗址位置已经基本确定,并被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研究;在沛县出土的绳纹瓦当确认了胡陵古城的存在。

图5 下邳古城遗址△
对目前已经知晓的徐州文物遗产和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发现徐州的文物、文化资源呈现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多、革命文化资源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多的特点。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各层级的大运河遗产非常丰富。纳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0-2030)》的遗产元素共计274项,江苏省103项,其中徐州5项,包括河道遗产3项,沿线相关物质文化遗产2项;纳入《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的大运河遗产共计119项,其中徐州5项,与纳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0-2030)》的遗产元素相同,包括河道遗存3项,相关物质遗产1项,相关历史文化街区1项;纳入《大运河徐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的大运河遗产共计46项,其中大运河水道遗产4项,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27项,大运河水利工程相关物质文化遗产3项,大运河聚落遗产2项,其他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10项。

图6 窑湾古镇的赵信隆酱园店△

图7 徐州黄楼△

图8 残存的荆山桥牌坊△
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除了大运河遗产外,还有大量的大运河徐州段沿线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徐州段行政辖区内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含大运河),30处江苏省级文保单位,240处徐州市级文保单位。其中古墓葬60处,古建筑63处,古遗址51处,石窟寺及石刻3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0处,其他9处。大运河徐州段行政辖区内共有1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6项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9 徐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
革命文化资源
众水汇集、五省通衢的徐州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历史中也并例外,因此徐州的革命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大运河徐州段共有93处革命文化资源,其中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5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1处展现革命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

图10 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近年来,徐州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发展目标不断前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在徐州亦是相当丰厚。核心资源包括当代文化展陈和创意产业相关资源、当代水利设施相关资源。当代文化展陈和创意产业相关资源共7处,其中4处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处省级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1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当代水利设施相关资源共17处,其中6处水利风景区,3处最美水地标,4处省属水利工程,4处其他水利资源。与大运河存在地理空间和文化联系的当代文化空间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村镇资源等其他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包括当代文化空间资源323处,自然生态资源31处,特色村镇资源50处。

图11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
不同于大运河沿线的其他城市,运河留给徐州的,不完全是城镇的繁华、文化的灿烂,还有抗争水患的智慧创造、英雄儿女的奋斗精神。这些与众不同的历史记忆,凝练成大运河徐州段的独特文化价值,随着大运河水系流淌至今,仍滋养着这一方热土、孕育着徐州人民。
应对复杂、多变水情的治水智慧
与自然相博相生的无畏精神和治水智慧:位于南北交界、黄淮流域的徐州,地形地貌复杂,常年遭受水患,黄河夺泗、夺汴数次改道。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情和“徐州三洪”等激流险滩,徐州人民迁治城垣、就堤筑圩、避黄开泇,展现着徐州运河儿女与自然相博相生的无畏精神,凸显了大运河徐州段水工文化特质的悲壮、顽强。同时,徐州人民在应对复杂水情中,建造了沽头闸、金钩渡口、护城石堤等精巧实用的水工遗存,创造了“梯级建闸”、“束水冲沙”、“分类筑堤”等高超治水技术和思想,体现了徐州人民的卓越智慧。
运河水工伴生的徐州传奇:伴着运河水系演变和发展,徐州治水名人辈出、水工传说广泛流传,诗词歌赋、文艺作品丰富生动,古代苏轼、潘季驯、靳辅和近现代治水专家民众塑造了能干、实干的治水模范,汉画像石《泗水捞鼎图》、诗集《黄楼集》、《高陵令刘君遗爱》碑、《疏凿吕梁洪记》碑等,记载着运河畔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

图12 徐州贾汪出土汉画像石拓印△
保障全局、物流天下的国安中枢
治水护运、物流中枢,保障国之命脉:“五省古通衢,淮海第一关”的徐州自古是千里漕运的枢纽之地,是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物流畅达天下的重要保障。徐州人民艰苦卓绝治河护运、营城保城,户部山古建筑群、广运仓、泗水亭、乾隆行宫、黄楼等诸多文化遗产,见证了大运河徐州段维系国家命脉、维护漕运盐运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徐州段保障物流天下、国家繁荣的作用。

图13 户部山古建筑群鸟瞰△
北煤南运、南水北调,服务国家发展:从汉代起,徐州就是矿石开采、冶炼重地,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向全国输送能源矿产,保障着国家的发展,白家桥、利国铁矿、韩桥煤矿见证着徐州作为能源重镇的辉煌历史。建国后,大运河徐州段更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东线的主通道,一直维持着重要的航运功能,是国家战略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也促进着徐矿、徐工等大型制造企业物流稳健发展,服务全国。

图14 蔺家坝南水北调泵站改造工程△
南北交融、城河共生的多彩汉风
运河古风孕育楚风汉韵精髓:提到徐州,众人都会想到楚汉文化。大运河的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了群英荟萃、绚丽鲜明的楚汉文化。项羽定都彭城、刘邦“丰生沛长”,张道陵、周亚夫、夏侯婴等汉代名人辈出,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歌风台、汉王拔剑泉等汉文化实体遗产丰富多彩,刘邦斩蛇、水淹下邳、《大风歌》等历史故事和诗词歌赋众多,以及当代徐州人重情重义、敢于挑战、励精图治的品格性情,无一不展现着溶于血脉的楚汉精神。

图15 沛县博物馆大风歌碑(之一)△
运通南北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大运河汇聚南来北往的物资人流,促进了徐州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多元地域文化形成,中原文化与淮扬、齐鲁文化交相辉映。徐州梆子戏、江苏柳琴戏、铜山丁丁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南北曲艺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艺术,苏轼、白居易等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阎尔梅、李卫等“运河移民”也留下了壮丽的保运故事、精彩生动的文学作品、名人事迹。
城河共生铸就千年繁荣:大运河承载着往来的物质运输,也滋养着沿线的城镇聚落。湖陵古城、丰邑古城、徐州古城、下邳古城、土山古镇均为汉风聚落文化的典型代表;窑湾古镇因运河而生,樯橹林立、商贾云集、物流四方,兼具南北特色,是活态的多元建筑文化博物馆。大运河与徐州城河共生,互相见证着各自历史的沧桑,催生沿线城镇的兴起、成长和繁荣。

图16 大运河畔的窑湾古镇打出了“运河商都”的宣传口号△
英勇不屈、保家卫国的家国精神
英勇不屈,保卫祖国的不朽丰碑:身处“龙争虎斗几千秋”的兵家重地,久经“黄运兼治”与运河相搏相生的历史,徐州人民铸就了英勇不屈、不畏牺牲的品质。上世纪初,红色萌芽孕育蔓延,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成为江苏首个中共组织;抗战火起,依托运河防线,中日会战徐州城,为抗战胜利赢取宝贵的有生力量;淮海战役纪念馆、“十人桥”遗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见证了百万人民车轮滚滚、奋力支前战斗以及伟大将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事迹,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图17 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描绘徐州儿女奋勇战斗场景的沙盘△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当代,王杰纪念馆记录了用生命保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的青年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宝贵精神财富。他所在的“王杰班”作为陆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鲜活载体,是弘扬“两不怕”战斗精神的发祥地,延续着50多年的丰富红色建连育人历史,也是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
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的人居典范
引领发展,积极探索转型:依托大运河,徐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促成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精彩涅槃。潘安湖湿地公园、金龙湖宕口公园、大沙河水利风景区等大运河畔的绿色明珠,是探索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全国典范;湖西航道、黄河故道风景路风光迤逦,带动沿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沿线地区蓬勃发展。
不舍昼夜,谱写生态文明:从运河水系演变而造就的湿地、湖泊等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到运河畔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形成的优美景观,徐州走出了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也成为201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唯一的城市获奖者。千年的运河流动的金山银山,徐州人以“不舍昼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新时代谱写着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图18 昔日黑灰煤矿坑,今日大美潘安湖△
历史上大运河对徐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南方相融相通,运河文化与大汉文化相得益彰、与乡村文化相伴相生,新时代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徐州发展的期待,也是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工作部署,积极响应,在全省率先组建以市委书记、市长为主要领导的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编制《大运河徐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精心推动窑湾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集中展示带和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骆马湖风景区集中展示带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坚持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开放相协调,打造样板式运河文化名片,科学构建运河文化展示空间格局,高水平建设“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重要节点城市。
古城徐州依运河而兴,造就了徐州发展的格局,沉淀了徐州的厚重文化。如今运河为徐州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座英雄城市也将铸就新的华美篇章。
规划编制组:梅耀林 姚秀利 郑俊 阎欣 侯冰婕 孙中亚 梁印龙 顾新辰 孙伟 蒋金亮 樊思嘉

文 | 阎欣 侯冰婕 郑俊 研究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