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城市意象,大家立刻会想到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是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凯文·林奇通过访谈、受访者绘制城市地图及简要描述来获取城市的公众意象,并通过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所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实地检验。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他提到该研究的不足:(1)取样数量过少且不够均衡;(2)仅研究了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3个城市,没有进行较大范围的地域间比较;(3)局限于某个时间点存在的意象,没有进行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4)没有更多去揭示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城市整体意象的研究有待探讨。
《城市规划》杂志2016年第2期刊登了阴劼、徐杏华和李晨晨的论文《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
方志城池图作为古代城市地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的共同认知,与林奇的城市意象地图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意的、类似山水画的城池图就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的写照。方志城池图与林奇的城市意象地图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样本数量多,且方志中有大量可以说明图像的文字记载;(2)分布地域广,便于分析城市意象在不同地域的差异;(3)时间跨度大,便于分析城市意象历史演变过程;(4)城池图大都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象。
通过方志城池图进行城市意象研究,可以避免林奇在研究取样上的不足,同时为进一步分析城市意象在时间和地域上的特征提供了可能。论文以中国方志城池图为研究对象,定量读取、归纳城池图中的意象元素,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等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将城市意象类型化,尝试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解读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图1 城池图图式符号表达示例(根据《乾隆安吉州志》)
Fig.1 Expression of schematic symbols in a city map (based on the Chronicles of Anjie Zhou in the Qianlong Period)
表1 清朝浙江省方志城池图分级、分期统计与样本筛选
Tab.1 Classification, staged statistics, and sample selection of city maps in the chronicle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表2 城池图的意象元素分组
Tab.2 Grouping of image elements in city maps


图2 71城池图样本的主成分值坐标分布和类型化
Fig.2 Coordinate distribu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and categorization of 71 city maps

图3 三类型的意象元素数量平均值比较
Fig.3 Comparison on the average value of image elements of the three types

图5 三类型城市意象模式
Fig.5 Patterns of the three types of city images
表5 同一城市、不同时期城池图城市意象类型比较
Tab.5 Comparison on the image of the same c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图9 城池图城市意象的历史演变典型示例
Fig.9 Exampl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ity image in the city maps
感兴趣的童鞋请关注本刊第2期,认真研读。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