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镇,地处宝兴县城以南,东南与芦山县毗连,西与天全县接壤,210省道纵贯南北,是宝兴县门户之所在。灵关镇核心区包括灵关老镇区与赵家坝组团两个片区,规划范围用地总面积为112.29公顷。灵关组团作为未来宝兴县城“一城两组团”结构的其中之一,是县城的经济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以地方力量为主,是一项针对常态化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小尺度街区设计理念的尝试与推广。由于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本项目采取非常规的工作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编制工作几乎同步展开,从项目伊始便是规划紧密指导建设的动态推进过程,使得重建任务得以按期落实。

▲ 灵关镇核心区规划整体鸟瞰图
该项目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深化实施,既要完成安置任务,更要力争实现从镇区到县城飞跃发展。在重建高峰期与攻坚期,项目团队克服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困难,既有效地落实了安置任务,也实现了从镇区到县城的飞跃,为遭受地震灾害重创的灵关涅磐重生、振兴发展助力,为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同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举全国之力,芦山地震之后,中央首次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重建工作以地方为主体,并契合新型城镇化战略。因此,项目着重与地方重建力量紧密结合,将尊重民意体现在规划决策的每个环节,并突出灵关的山水资源、产业资源、历史文化等自身优势,是“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模式的重要实践探索。
与我国众多小城镇一样,灵关镇核心区具有多元性特征:人口构成复杂,以农村户籍为主的本地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参杂;土地权属分布混杂,居住用地更是主要为宅基地性质。按中央精神,尊重居民自主定居权,维护宅基地使用权。为应对大量的宅基地安置这一现实要求,此次规划对上位规划适度调整,在用地控制、街道格局、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尝试通过用地控制标准的设置,划分出可布置宅基地的地块,并通过强制性和引导性指标的设置,有效引导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城市风貌的打造,探寻了一条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建设之路。

▲ 灵关镇核心区现状人口构成与土地产权构成情况

▲ 新镇区某街坊(含倒房户安置地块与公共服务设施地块)规划控制图则

▲ 部分安置重建地块的空间设计效果图
项目自启动伊始,便建立了一套由规划牵头、民意优先、滚动修改、实时跟踪的全过程公众参与、多方协调的工作机制,使规划真正成为沟通政府管理与居民自主建设之间的桥梁,以“一张技术底图”为工作原则,统筹多专业规划设计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并编制了建筑与街坊设计图集,以指导具体实施建设工作。

▲ 项目流程解析
宝兴县灾后重建委员会以社区、村组为单位成立自主建设委员会,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成形之后,由自主建设委员会审阅签字,然后由宝兴县重建指挥部审阅签字,修改意见反馈到规划团队后进行商议修改,之后再进行方案确认,最终指导建设实施。期间,同济建筑设计团队进行多次现场征询,与自主建设委员会、重建安置户代表共同商议,方案调整涉及到规划调整的,将第一时间反馈到规划团队,调整后进行新一轮的方案认定。
二、构建包含控规层面、多平台交叉的规划框架
灾后重建具有应急性特征,此次规划的编制与新镇区的分地块建筑设计几乎同步推进,因此,本规划建立适应灾后重建特殊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框架,兼顾法定性与操作性、强制性与引导性,既可供政府管理部门执行建设管理,又是协调各专业工程设计的纽带。

▲ 规划框架概览
在上述规划框架之下,形成多种相关技术手段的多平台交叉。引入基于PTVVISUM交通模拟分析软件的交通模型,通过数据模拟验证道路系统合理性,优化空间组织;引入空间导视系统,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感;设置“平灾结合”的防灾公园绿地,强化主动防灾功能。
三、倡导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和小尺度街区,探索对中国传统小城镇生活的再解释
对于绝大多数重建安置户所要求的“底商上住”的居住模式,规划以此为基础,倡导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和小尺度街区,探索对中国传统小城镇生活的再解释。通过不同居住类型的地块、居住与公共服务地块混合布局增加社会混合度,强化空间活力的均衡性;以“藏头收尾”“以小见大”的适度曲化的道路布局手法,在小尺度的空间里增加临街面长度,提高商业活力和交通安全性;通过公共设施的散点式布局,提高服务均好性,减少机动车出行要求。
四、传统空间模式的解读与重构
灵关是建制悠久的千年关隘;是与茶马古道相联系、汉藏文化交汇的商贸重镇。依托其历史基础,将加固维修、原址重建、原地异址与异地重建的重建模式相结合,通过对历史风貌要素的提炼、对传统空间模式的解读和重构,形成以城隍庙为核心的古镇风貌展示区,打造“钟灵里”半围合式街区,使传统“大院”空间焕发新的生机,打造宜居宜业、富于活力、可见历史、也可见未来的灾后重建典范区。

▲ 小尺度半围合街区形态示意
在规划的指导下,灵关镇不仅完成了灾民安置任务,更实现了从镇区到县城第二中心的飞跃发展。
目前,县城新区的风貌初见规模。新镇区重建安置房地块已经全面开工,住房分配工作稳妥有序进行。教育、卫生、旅游应急等公共设施全面开工,县城公共服务中心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灵关镇核心区的重建,在四川省、雅安市和宝兴当地均取得高度评价,并已收到云南等外省市之邀请,推广相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

▲ 小学及周边地块实施现场



▲ 中心小学实施成果

▲ 幼儿园实施现场
— 项目设计团队及简介 —
设计团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复兴规划设计所
宝兴县灾后重建指挥部
团队介绍
复兴规划设计所前身是为了保障完成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任务而成立的由周俭院长亲自负责的规划项目组,2009年在援建项目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研究中心,2015年更名为复兴研究规划所。该所是以创新型、研究型规划为特色的综合规划设计、研究团队。
所长
周珂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982067 / 传真:021-35320108
回复 1 查看 精英讲坛 系列文章
回复 2 查看 聚焦上海2040 系列讲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