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闻网 深圳禁摩“战绩”(2015.06.29)
深圳禁摩(托车与三轮车)限电(动车)引发舆论激烈讨论。交委在4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5年在深圳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涉摩涉电交通事故同比上升27.66%,死亡人数为114人,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26.45%。原特区外这一情况更为突出,五至六成伤亡事故涉及摩托车、电动车和三轮车。“禁摩限电”这一政策主要是基于道路安全的考虑,小车和摩电并行事故率最高,整治是对生命安全的保护。

?摄影师 张超
我们丝毫不怀疑此项运动良善的初衷,但往下追问究其原因在于对整个道路设计对非机动车道的保障不足。一辆普通意义的小车和电动车,其静止占用路面资源大约为6:1、其车/人重量比是30-40:1,空间和能源综合效率,小车vs摩电约为1:200。摩电与小车的空间能源综合效率上所达到的上百倍的差距。为什么对道路资源占有量小、也更环保的摩电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呢?

?图片来源网络
在深圳很多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也就是专业术语说所“人车共板”,行道树的树根隆起、沿道地铁入口较多,导致非机动车需要频繁上下坡,造成骑行困难。自行车、电动车的车速相较于行人很快,又对行人安全造成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种情况,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共板,非机动车道极易被机动车抢道或者停车占道。即使做区格,非机动车道如果超过3.5m,依然会给机动车可乘之机。但从机动车车主的角度,城市停车位的匮乏,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在路边停放多少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城市里,道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道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满足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普通机动车的通行需求。而在这四大类中,非机动车还有自行车、电动车之分,两者在速度上有明显区别。机动车里,甚至还有豪车和普通汽车的分别,前一阵子频发与豪车相撞天价赔偿的案例,车主呼吁避让,也无形之中让豪车有了更优越的路权。
从目前的数据看,再怎么查禁也只是涉及到10%的量,另外90%处于地下状态的摩电在各种路口就更要乱窜来避免查禁从而可能制造更多交通事故。
有规划专业人士建议不如以疏代堵,改划道路如下:
凡单侧3车道(3x3.75m)以上干道
开辟1.5m专用道,断面分配为3.5m(快道)+3.25m(车道)+3m(车道)+1.5m(专用道),相当于匀出15%的道路给摩电。
单侧2车道(2x3.75m)的次干道
因为速度也相对低,可以改为3.25m(车道)+3m(车道)+1.25m(专用道)。
等级再低的道路,因为车速更慢,混行是可以接受的。

?图片来源网络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的首要原则是安全,依次还有公平保障行人、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的路权,提高无障碍标准。道路的设计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但因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几乎全体的社会公众,缺乏利益诉求不同、观点迥异的各方在决策过程的充分博弈,政策难以让人信服。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将无权力者物化,仅仅将其视为社会改造目标的资源、工具或者障碍,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诉求的人,这是民怨之所在。
笔者联想起了200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一个高度表演性的作品——公共拖车。

?feld27
公共拖车由自行车改装而成,功能各异。第一辆叫“公众代表人”,你可以从小爬梯上去,拿着高音喇叭演讲一下。作者说,它的创意来自超市卖场拿着扩音器竭力推销的人。

?feld27
第二辆叫“都市拳击”,在拖车后有个沙包,抛光漆把周遭的环境反射出来,那是都市的微缩。它的设计是让人舒缓压力,如果在城市生活的你压力太大无法释放,可以上去把沙包当老板,狂打一番,它的创意来自中国功夫。

?feld27
第三辆拖车叫“孤独的卡拉OK”,车上有麦克风、音箱、DVD和点歌单,你如果够自信,上去清唱也可以。
作品来自维也纳的建筑机构feld72,他们相信不同的文化来自于对公共空间的不同态度与利用方式。中国曾经是地球人眼中的自行车大国,但随着它的高速发展,自行车越来越少,私家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不被鼓励反被禁止,这让人有点遗憾。作者看来,欧洲的年轻人以骑车为荣,很多人自觉选择它作为生活方式,是因为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但中国的年轻人相反,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他们希望通过展品,讨论中国人的公共空间使用观念。
他们在展品说明中写道,公共拖车的使用者可以非常迅速地根据当地情况作出反应:他们可以追随主流,可以避免与权威交锋,亦可以选择通过联合起来而形成更强大更多样的功能。人们可以自由从事以前受限制的行为。每个计划既能生成不同的都市状况,又是一个新的城市冒险工具。
?众建筑
在2013年深港双城双年展上,展出过来自众建筑的三轮移动房屋和配套的三轮移动公园,讨论在中国土地不私有的前提下,能否拥有一种土地与住宅以及自然景观相对松弛的关系。

?Spacemakers与Kiereh Jones工作室
当年的英国馆,也有一个骑行在伦敦克里克伍德广场的三轮车“小房子”,以对抗日益固定和僵化的城市公共领域,呼吁夺回城市的权利。
展品与其说是寻求实际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如说是在寻找参与空间性议题的可能,也是现实世界之外的“文化的喧嚣”。
数据来源:
深圳市交通警察局4.5新闻发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