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的报道也被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整理发布。
长江白鲟是否如论文中所说的已经灭绝?是怎样灭绝的?带着种种疑问,《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农业部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对方未直接回复。记者又查看了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官方微博,该官微今天中午发布消息称并未官宣白鲟灭绝,将于2020年6月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但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情况不太乐观。↓↓↓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第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根据楚天都市报的报道,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如果上述说法属实,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长江白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据报道,它曾是中国淡水鱼之王,传说可长到万斤,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民间形成一句俗话,“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澎湃新闻在发布消息后又发表评论称:“但即便抛开宏观意义不谈,保护中华鲟、白鲟等旗舰物种,其现实价值也离每个人都很近。比如,它们位于长江流域生物链的顶层,其数量多寡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鱼类资源的丰富状况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过去十多年,我们已经被不断提醒,也开始尝试付诸实际行动,但在业已到来的20年代,一切或许需要加速。”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
2019年1月,《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由中国政府网公布,提出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强化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工作等任务。
截至发稿,本报记者联系了多方专家,均未正面回应,将持续关注该事件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