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工匠”一词,多指在某一领域技艺高超、造诣高深的技术能手。不久前,“南方测绘杯”第六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落下帷幕,这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从中涌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敢拼敢赢的“测绘工匠”。获得总决赛个人前三名的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潘鹏飞和薛蛟、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李振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匠人之心贵于专、匠人之技名于精。三位年轻的技术能手,两位是80后、一位是90后。从实习生成长为技术骨干、行业翘楚,回望他们的成长道路,我们能看到几年如一日坚守一线的脚踏实地,更能看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包括测绘地理信息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事业呼唤更多的“工匠”。但“工匠”的培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还需要全系统上下共同发力,厚植“工匠”成长的沃土。
——编者
在“南方测绘杯”第六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来自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的潘鹏飞获个人第一名,并荣获“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称号,符合条件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努力。参加工作6年来,潘鹏飞已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银奖1项,被评为“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武汉市技术能手”等。

2013年7月,潘鹏飞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来到武汉市测绘研究院。踏入测绘生产一线的第一天,他就参与了武汉市蔡甸区农村宅基地调查。时值酷暑,武汉市气温高达40度,连续2个月,他跟着作业人员拿着皮尺走街串巷,准确量取每一户宅基地的面积。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带他的师傅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科技进步带来了技术革新,但测绘工作也需要我们拿着皮尺脚踏实地地丈量出来。”师傅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刻在了潘鹏飞的心里。
正是靠着这股脚踏实地的劲儿,6年来,潘鹏飞主持完成测绘工程400余项,负责完成1000余项测绘工程的质检工作,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市级、院级优质工程奖。
2014年,针对当时地籍测量作业平台老化、地籍数据处理效率低下、图形与数据库“两张皮”等问题,作为外业工作人员的潘鹏飞主动请缨,参与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空地理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中。他独立开发完成了维思地籍测量图库一体处理系统和维思勘测定界图库一体处理系统,建立了集几何信息、符号信息和属性信息于一体的地籍测量时空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籍测量“图库一体、相互联动”作业流程,并实现了地籍要素自动符号化、地籍成果自动输出、图廓自动整饰,使作业效率提高3倍以上。
工作之余,潘鹏飞深入开展GNSS坐标时间序列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大空间尺度GNSS网坐标时间序列中共模误差提取方法存在的不足,他对传统滤波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了全球范围内GNS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精度,为全球环境负载的研究及地壳运动的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他还对武汉CORS近10年连续观测的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进行数学建模,确定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剔除武汉区域CORS基准站共模误差,使坐标时间序列的精度提高近50%。其研究成果“基于相关系数的削弱坐标时间序列中CME影响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7年,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经过严格的院内选拔,选派潘鹏飞参加湖北省第五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三等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赛”失之交臂也使他心中留下了不少遗憾。
接下来的两年中,潘鹏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从仪器的架设到仪器的观测,还是从数据的传输到图形的绘制,他都以秒为单位严格规定时间,务必使每一个操作都做到又快又准。他还针对比赛规定的仪器设备和成图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多个小程序,进一步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经过两年的沉淀,潘鹏飞实现了自我突破,终于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获得“南方测绘杯”第六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第二名的薛蛟,同样来自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作为测绘外业队班长,薛蛟长期扎根于生产一线,爱岗敬业、努力钻研。近10年的一线工作,他共完成工程项目500余项,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1项,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项目三等奖1项。工作中,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和作风,以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办事群众排忧解难,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和武汉市国土规划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薛蛟进入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曾先后在3个外业生产部门从事不同工种的作业锻炼,从一名实习生快速成长为生产作业骨干。
薛蛟犹记得,实习期刚结束,他就负责了一个3100亩带历史遗留问题的地籍测绘项目,测区在山区,测量条件艰苦,周边权属复杂,地块较多。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这个项目对他来说困难重重。薛蛟没有轻言放弃,现场定界测量数月,权属草图变更数版,终于完成任务。“翻过第一座业务高山,我第一次体会到测绘的艰辛和伟大,也明白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感慨道。
在日后服务大武汉的日常测绘工作中,薛蛟继续迎难而上,勇挑重任。2016年夏天,长江中下游流域经历了重大洪涝灾害,薛蛟参与了多次抗洪救灾任务。为了疏通武汉江夏区东坝港、加大流量缓解内湖压力,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组织人员到淹没区沿线现场测量提供可靠数据。薛蛟作为带队负责人之一,冒着大雨在数公里杂草丛生的泥泞中蜿蜒前进测量。为能测得必须点位,他和队员徒手拨开一人高的草丛,脸上手上都被割伤,一直坚守到洪水退去。
近10年的测绘工作历练,薛蛟得到了充分的积淀,全国比赛正是展示的最好舞台。
2017年6月,薛蛟参加了湖北省第五届测绘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三等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他心中精益求精的理想仍有差距。赛后两年里,薛蛟一直默默下功夫,把日常每一天当作比赛,不放过任何细节,做到高效、准确、经得起评判检查,同时深入学习理论、规范。
2019年9月,薛蛟参与了湖北省第六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及个人二等奖。随后作为湖北省参赛队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赛场上,他克服一系列现场突发问题,冷静应对,沉稳发挥,最终取得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称号,正在申报“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虽然是第二次站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的舞台,李振飞心中还是无比紧张。经过激烈的角逐,他从全国30个代表队的近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1993年7月,李振飞出生在人才辈出的小城安徽安庆。从小成绩优异的他于2011年进入安徽建筑大学就读于测绘工程专业。大学期间,很多人对学习都松懈了下来,作为班长,李振飞并未懈怠,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2015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刚参加工作,他主要从事工程测量,由于项目成果质量好、效率高,很快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17年,为选拔人员参加第五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为此举办了院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经全院38个参赛组76人的比拼,李振飞获得技能考核第二名、理论考核第五名,得以参加省级选拔赛。省级选拔赛突围以后,他又代表全省参加了全国竞赛,并获得个人第17名的成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一次参加全国竞赛为李振飞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实战经验,也让他看到了自己与其他省市“高手”的差距。他暗下决心,找出不足,提前为下次比赛做好准备。
2018年,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举行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李振飞获得理论知识考核第一名的成绩。同一年,他被抽调从事地形图测绘生产。一年的项目经历给了他充分的锻炼机会。
2019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如约而至。通过院选拔、省选拔,李振飞再次如愿拿到了全国竞赛的“门票”。
这一次,李振飞志在必得。参赛的准备阶段,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理论的准备和上机技能操作。为了全身心准备比赛,李振飞甚至将原定于10月的婚礼延了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参赛队先后完成6个场地9个模拟比赛,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李振飞的座右铭。平时下的苦功、流的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全国总决赛中,李振飞获得了个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像李振飞这样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在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还有很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明天。